学医与孝慈 (学医心得之一)

我们的中医历来与孝慈是密不可分的,孝和慈是两个概念,孝是晚辈对长辈的礼敬、感恩、回报、奉养、帮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总称;慈者,爱也;上爱下曰慈;慈者,父母之高行也。所以,慈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养育和扶助等良好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自古有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通观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有关孝慈的著作为数众多,孝慈的典故也不少,二十四孝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也包括了老幼保健的内容,后世医家也有不少专著,如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曹廷栋的《老老恒言》,宋代刘昉等编著的《幼幼新书》,明代鲁伯嗣的《婴童百问》,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等。

为人子女者,为人父母者,换言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懂得一点医学常识,尤其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知识,包括很多非药物治疗技术手段,如针、灸,热敷,冷敷,放血,按摩,推拿等等。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法,往往会在非常情况下,救人救己于危难之时。比如在离医院较远的地方遇到突然昏迷的病人,十宣放血,人中,百会,涌泉刺血就可急救。

不要以为现在到处都是诊所、医院,有了病就去医院,用不着自己费心去学医。殊不知医院虽多,也有不在身边的时候。昏迷病人的急救,外伤者的止血,那是要争分夺秒的!有时往往送到医院,已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而我们所学的医术,是随身不离的,往往简单的几招就可以解燃眉之急。

本人大半生的经历,与医有关的见闻太多了,在此与读者分享几例,也许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幼时听爷爷讲起过为老人治病的一段经历,那是晚清或民国初年的时期,我老家祖居陕南秦岭山区一个叫江山红岩寨的地方,那里山高路险,封建落后,交通闭塞,缺医少药(中药材不少,但无人会用),患病要到最近的大荆镇去看医生,往返一趟需大半天时间。

爷爷的爷爷病倒之后,把医生请到家里,诊断后开出药方,派人立即去大荆镇买药,等下午买药人回来,病又深入了,买的药不能用了,接着又连夜去镇上,笫二天买回的药又不能用了!医生扼腕长叹:“治晚了,治晚了!无能为力了……!”就这样只能准备后事……

当时幼小的我不懂医道,每听爷爷讲起此事,还想着是医生乏术无能哩。如今通过学习中医,才知道医生不是万能的,有的病,有的人的病,一旦错过治疗有利时机,再高明的医生也无力回天!病初在表的时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证,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邪就会入里,入里就是传变,有多种路径,进入阳明经,就是入腑,病邪会暂缓继续深入;如果进入少阳经,得不到及时救治,继而深入阴经,就是入脏,最后在厥阴经,就是肝脏,就难治好了。

医生治病,首先要防止传变,用方药去截病,叫治未病。古人有《用药如用兵论》,把治病比作打仗。比方说人体好比抗日根据地,病邪就是日本鬼子。日本鬼子入侵根据地,气势汹汹一路进攻,根据地的军民就要组织抵抗,就要在敌人将要经过而还未到达的地方打伏击,阻击或消灭敌人,而不是在后面赶敌人,岂不是让敌深入吗?治病也是一样,当病势凶猛进攻时,就要首先保护它可能要传变的脏器,阻止传变,争取治疗时机。所以治病宜早,晚则错过时机,一旦病情恶化,长驱直入,就无可救药!

再说小孩的病例,我本家有一堂姑,小我两三岁,是我二爷爷的小女儿,大概在四五岁时发高烧说胡话,我记得是在黄昏时候,我二奶奶用簸箕放在她头上,再用桃树枝条抽打,说是"驱除鬼邪”。第二天烧慢慢退掉了,好像也没有再去管她。后来时间长了,发现她成了聋子,这下大人们才慌了,到处求医,无济于事,落下个终身残疾,葬送了一生幸福!

更有甚者,我堂弟幼年早夭,确是惨痛教训——堂弟是我三叔的长子,我那可怜的三婶智力稍差,体质不佳,常年咳嗽。我高中毕业后,按照医书查方,自采中草药帮他治疗,竟见效果,曾一年未犯病。后来我当兵走了,第三年探亲回家时,发现堂弟没有了,三婶又疾病缠身,咳嗽连连,形容枯瘦。

仔细问起堂弟不在的原因:原来是幼小的堂弟在一个天气不好的下午,追着三婶到干活的地里哭闹,三婶不问青红皂白把他揍了一顿,拽回家时天也黑了,堂弟在半昏迷中睡了。后半夜三叔和三婶感觉孩子不对劲,想等天明抱他去看医生,但到天明就己经晚了……

以上仅是我记忆中五十年以前,秦岭山区老家最典型的几例。往近了说,十多年前岳父的病故,也是因为医治太晚的缘故。岳父得的是肺癌,发现时已到晚期,肺里已有积水,西医只会抽积水,开始两三天抽一次,后来每天抽,再后来医生不给抽了,让出院回家料理后事,回家后不到三天就走人了……

做为晚辈或长辈,他们并不是主观故意的不孝与不慈,但由于他们的无知,怠慢,疏乎,大意,客观上造成了不孝和不慈的后果。试想一个老人初病的时候就抓紧治疗,不止于一病就倒,一倒而不起吧。当小孩哭闹发烧时,肯定是病了,不能单纯以为小孩缠人,如不能及时就医,或许简单的几招如大椎穴放血即可退烧,冷敷也能降温,或者推拿揉按相关经络穴位如印堂,攒竹,坎宫,太阳,风池等也可起缓解作用。

在这里再举两个例子,我女儿小时候曾发烧过多次,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刮风下雨,我都立即抱她去看医生,不敢耽误。有一次早上起床,她妈妈为她穿衣服,发现她一条腿站不直,让她使劲站直,她说痛。她妈妈意识到可能是小儿麻痹初发症状,我们马上抱她到几十里外去看老中医。老中医说:“这娃运气好,发现及时,可以治好,不会落下后遗症。”老中医用他祖传的秘方膏药贴在腿窝里,果然没有后遗症。

还有我儿子大约不到一岁的时候,曾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在医院里,西医给用了强的松激素药等西药,没有效果,血小板继续减少,皮肤上的出血点有的连成了小片,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让转院治疗。无奈情况下,我们想起为女儿治病的老中医,就抱着儿子去找他。

老中医看后说:“这娃是血热,不要紧,能治好。”给出了个偏方,就是大蓟,小蓟,白茅根,各适量,放在一起熬水当茶喝。我们还到西安中医研究所找麻福伟教授看过,用过中药处方,急性期控制住后,就一直用偏方治疗,不到半年,血小板恢复正常。我们俩个孩子小时候的病患,由于发现及时,治疗重视,才没有落下后遗症。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正反面例子,至于电台,报刊等媒体报道的例子就更多了。篇幅所限,不再枚举。许多人由于不够重视,没有自治自救观念,平时不注意学习医学方面的技能和鉴别知识,往往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脑子一片空白而束手无策,或麻痹大意,以至造成终生遗憾!

我参加特训班学习中医知识,一是为了自我保健,再就是尽自己微薄之力传播中医知识,让更多人参与学习和受益。为了普及中医急救知识,我在这里向读者朋友介绍几个急救方法,愿读者朋友们学会以备用。

一,针刺急救法:

1,针人中穴(不管那种昏迷病人),针要斜往上刺。人中穴位置在人上唇沟下端至鼻隔之间偏上三分之二处。没有针就用手指掐。

2,针人中穴还不醒,第二步就是“十宣”(十个手指尖)放血。为了抢时间,抓起一个手,五指一齐扎。若仍未醒,再扎十个脚指头放血。若还不醒,就再扎“涌泉穴”(把脚掌握起来会看到“人”字纹,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急救大穴。

3,以上操作完成,一般昏迷者都会醒来。若还有不醒者,接着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的,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位置:是从额头正中往上到顶,再由两耳尖直上两线相交的一点再往后半寸,会摸到小豆大一个凹坑,就是此穴)

放血时让病人仰躺头靠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碰到需要急救者,我们不要顾及太多,没有执照,只要能救活人,就是执照。遇到美女,不要害羞,该人工呼吸就呼吸,一切为了救死扶伤!(摘自倪海厦《针灸大成》笫x课学习笔记。)

二,治五绝死中药方:不论突然病死,或被压,溺水等暴死,但心头倘温者,速用半夏细末0.3克吹入鼻中,再用少许吹入耳内,一日犹可活。

三,治中风不醒人事:得病之日,便进此药,免成废人。用柏叶一握,葱白一握,连根细研如泥,无灰酒(即优质黄酒)一大盅,煎一二十沸,去渣温服。如不善饮酒者,分四五次服下。

四,解百毒方:粉甘草生用二两,绿豆半斤,水煎服。

五,治百虫入耳法:百虫入耳,不可惊动,不要用东西去掏;如在左耳,以手按紧闭住右耳口及两鼻孔,努气至左耳,虫即自出。右耳进虫,反之亦然。

(以上二、三、四、五方抄自清代年希尧编撰的《集验良方》)

六,治牙疼效验方:主方: 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法:①上四正牙痛加黄连24克,麦冬20克;②下四正牙痛加知母5克,炒黄柏5克;③上两边牙痛加白芷3克,川芎3克,白术3克;④下两边牙痛加白芍3克,枳壳5克,大黄5克;⑤上左牙痛加羌活5克,龙胆草3克;⑥下左牙痛加柴胡5克,炒山栀5克;⑦下右牙痛加酒军(黄酒泡大黄)5克,炒枳壳5克;⑧上右牙痛加炒黄连5克,桔梗5克。(此为水煎内服药方,来源于网络QQ中医群。)

附方:外擦“一笑散”三方,立止牙痛。①火硝一钱,冰片一分,明雄黄一分,元明粉五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②火硝一钱,朱砂三分,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③火硝、硼砂各一钱,冰片一分,共研细末擦患处。

以上各方,读者朋友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酌情选用。但愿天下人无病,有备无患亦坦然!

作者: YSL? 言书乐 2018.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