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维礼:针灸止痛十二法

针灸止痛,从古至今,以疗效优而著称。孟氏中医世家在继承前贤、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自家针灸治疗实践,在临床上总结出针灸止痛十二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循经四取止痛法

即按疼痛部位的经络归属,循该经络采用近取、远取、近经取和辨经取四种取穴方法针灸止痛。在“宁失其次,勿失其经”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疼痛病所辨分经络,以此经穴为选,分别采用循经近于病所的穴位而近取治之,或循经远离病所的穴位而远取治之两种方法,皆调其经,使经通络活,疼痛自愈。

其次,除在主要经络取穴外,再配以循行近于病处的临近经络取穴,或配以与主经相表里,及有辨治关系的经络,辨取经穴。

孟氏中医世家体会到,围绕主经,四法取穴,从各个角度共同调其经,全面而实效。如左上牙痛属于阳明大肠经,近取下关(左),远取合谷(右),近经取颊车(左),辨经取三里(左)、太溪(左)。

孟氏中医世家认为:针灸循经四取,可使针灸止痛标本兼顾,疗效持久而迅速。

2 .

对应纵横止痛法

即病变部位在左取相对应的右侧穴,病变部位在右取相对应的左侧穴的横取法;或按病变部位在前胸腹取相对应的后背腰部位的对应穴的止痛法。

人体十四经脉除任督阴阳总领为单数外,十二经脉则左右各一成双数,故辨别脏腑之病,即左右横向皆可取该脏腑之经络,不过左血右气有偏罢了。但无论血病气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故右病取左,左病取右,横向对称取穴,疗效显著,实为妙法。若患者身体前侧某部位发生疼痛,则以患者身体的纵向,即身体前侧某部疼痛处的反侧(背脊面)对称部位上,用拇指强压两条俞穴周围的对称压痛点,针35分钟,或针后拔罐,可迅速使患者身体前面的疼痛消失。

孟氏中医世家将此法用于妇科病、乳腺增生、慢性胃炎的治疗,采取前后对应法取穴,疗效甚佳。

3 .

脏腑背俞止痛法

脏腑发生疼痛之时,即选取背部该脏腑的俞穴,一侧或双侧,依法针灸,达到治疗该脏腑疼痛的目的。

人体五脏六腑皆在后背膀胱经循行,脊椎双侧经络上有俞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于脊腰部的腧穴,脏腑经气失常,输注于脊腰部的俞穴必表现反常,针灸其俞穴,可有效调节该脏腑之气,使脏腑气机得以调节而其痛自愈。

孟氏中医世家体会:脏腑俞穴止痛法,实证用针罐法、虚证用辨证隔物灸法取效较好。

4 .

“阿是”取穴止痛法

即在疼痛部位按寻最痛点,以此为“阿是”穴,进行针灸治疗止痛的方法。

“阿是”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最早命名的,虽然《内经》也有“以痛为腧”类似阿是穴的描述,但无正式名称。孙氏在《千金要方》二十九卷中“灸则第六”云:“有阿是之法,若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孙氏发明阿是穴,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屡试屡验。“理则内经以痛为腧,痛则不通,治其痛点,通则不痛是也。”

孟氏中医世家认为:阿是穴即痛点,不但是病的反应点,也是某些疾病的辨病诊断点,故在运用“阿是”穴治病的同时,必须分清内在病因,配以药物治本,方为上策。

5 .

针罐止痛法

即针刺和拔罐同时应用于同一穴位的止痛法。分为两种具体方法:一为在选穴上,针刺留针后,用适当大小的火罐,把针和穴位一起拔在火罐内,拔罐时间宜长,一般为10~15分/次,适应于虚瘀性疼痛;其二为在所选穴上,针刺不留针,用适当大小的火罐把刚刺过的穴位拔在罐内,可见血渗出或流出,时间宜短,每穴一般5~10分钟,适应于实瘀性疼痛。

孟氏中医世家把针罐法用于痛经、慢性胃炎腹痛及气滞血瘀腰痛患者,疗效快速,较单独针刺或拔罐疗效更为持久。

6 .

艾温针止痛法

即艾灸和针刺同时应用于同一穴位的方法,适用于虚人受实邪,或实人受虚邪的虚实交杂之疼痛。此法对可拔罐之处疗效甚速。

在选穴上针刺留针后,把药艾条裁成3~5cm的小节,或把艾绒揉成团,插在针柄上,和皮肤保持5~10cm距离,从近皮肤下端把艾点燃,留针待艾烧尽,达到艾针并用止痛的效果。本法适用于经络不通、寒凝经脉、气血不和等四肢疼痛之症。

孟氏中医世家艾温针应用最多的是脑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筋骨疼痛患者,并用于妇科输卵管不通、产后下肢肿胀及肩周炎等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7 .

气针止痛法

为清代安徽名医郑宏刚《金楼玉钥》中创立的三说之一,它是选用十四经的气穴,以井、荥、腧、经、合为序,按轻、中、重三级,分人体正、侧、背三条经线,依据病症轻重配穴治疗,突出调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以气滞和风邪为患的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孟氏中医世家把气针法用于面瘫、脑中风偏瘫、麻木痹痛及带状疱疹疼痛等,疗效甚验。

8 .

针药穴注止痛法

即选用新型针灸用穴位注射针,或普通6.5号及7号注射针头,用针管吸入适量的有效中西药注射液,在选定穴位上按深度进针,得气后,注入药液,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临床选穴是以阿是穴、近处经络止痛穴和循经四取穴位为主,临床选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川芎嗪、丹参、654-2、安痛定、地塞米松等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效明显提高。

孟氏中医世家近年来把针药结合穴位注射止痛法扩大运用到不孕症、痛经、腰痛、刮宫后腹痛、盆腔症瘕、子宫肌瘤疼痛、慢性胃炎腹痛等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9 .

挑针止痛法

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疗法,适于用风湿筋骨痛及各种神经性疼痛,如头痛、胃痛、关节肌肉疼痛等久不愈者。具体操作方法为:用缝衣针经消毒后,穿外科缝合丝线,约六七寸长,在疼痛部位、阿是穴或临床穴位处,用手捺紧,使肌肉突起,针穿过突起的皮肤,拉过线,线首尾相并,用力向外一拉,使该处之皮肤成一创口,深度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有纤维被拉断即可。一般疼痛处挑3~5针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周1次,一般3~5次即愈。

孟氏中医世家将挑针疗法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即痹证疼痛,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0 .

艾灸止痛法

分为直接灸和隔物灸,即点燃艾炷或艾条,直接对准选穴,采用雀啄或伸缩热灸的方法;或在穴位上隔附上有治疗作用的药及各种物体,其上再用点燃的艾炷或艾条热灸,使药物及热力通过直接隔物传入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重灸派是针灸派系中最大的派系。孟氏中医世家十分推崇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孙氏运用灸法,视脉权变,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先提出艾炷的大小与灸之生熟的辨治法,临症时灵活应对,知常达变;其次,还记述了40种隔物灸的方法及诸多临床治验病例。

孟氏中医世家把直接灸运用于脑中风后遗症,隔附片灸治妇科不孕症、子宫虚寒,隔麝香膏药灸至阴穴治胎位不正,隔生姜片灸治慢性胃炎胃痛,隔苦瓜片灸治慢性结肠炎、脘腹胀痛、肠鸣等病,并在实践中认识到:灸亦有补泻之说,灸法可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肺炎咳嗽症可以灸背部肺俞穴,急性腹泻灸神阙穴等,扩大了灸法治疗疾病的范围。

11.

刺络放血止痛法

即用三棱针、蒙针,在选定穴位或部位,刺破放血,起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方法。该法为金代名医张从正常用之法。他的刺络泄血法突出体现了疼痛“攻破”、“祛邪”思想在针灸学中的运用。《素问针解篇》提出“菀陈则除之,去恶血也”,则是其刺络泄血理论之根源。

孟氏中医世家运用刺络委中拔罐腰眼部止急性顽固性腰痛,疗效明显提高,并起效迅速。在长期积累病例的基础上,拟定刺络拔罐治腰痛方案,疗效甚验,此外还用于治疗红眼肿痛、偏头痛等病。

12 .

刮穴泄血止痛法

此法为清末扬州名医夏春农首创,当时主治“疫喉痧”。后经民间扩大应用于皮肤肌肉痹痛症、麻木胀痛症、腰背疼痛等症。此法适应于皮肤无创伤,治后不影响洗浴,具有易推广、简便易学、符合社区保健之优点。

方法:按疼痛处经脉走向,施以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补泻手法。按病情的虚实,分阴阳两面,并从前、中、后三线刮穴。此法与刺络法稍有不同,为使络血流出,但不外出皮肤,为内出血,形成瘀斑,对肌肉痹痛、风寒湿痹疗效最好。

孟氏中医世家把刮穴泄血止痛法用于肌肤麻木疼痛、妇女产后背部拘急痛、寒湿腰痛及慢性腓肠肌转筋痛,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之,针灸止痛,取效迅速,其具体方法,孟氏中医世家总结为以上十二法,在临床实践中上述这些方法还在不断地 探索 深化和完善,而新的止痛疗法也将不断地产生,服务于患者。

· 本文摘自《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郭教礼总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