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药浴治疗疔疮?

疗是常见的外科疾患,多因脏腑火毒为患,或外感热毒之邪,郁滞肌肤而成。发病一般较迅速,多发于颜面、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称“颜面疔”,发于四肢称“红丝疗”,发于手指末端称“蛇头疔”等。初起局部无头,或有粟米粒状疮头,或痒或麻,继则红肿热痛,以后疮形扩大,疼痛加剧而呈搏动性,在疮头出现白色脓点,破溃后出黄稠脓液,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如果误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疮走黄”而危及生命。

方一组成葱头、紫花地丁、生蜜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物共捣烂取汁,涂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疔疮肿毒。

说明葱头能消肿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要药,其功能凉血,消肿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肿,功效益彰,对疗疮肿毒较为适宜。

方二组成莴苣适量。

用法将莴苣捣烂,绞取汁,先以针刺破疔疮头及四畔,再用莴苣汁擦洗患处。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适应证鱼脐疔。

说明鱼脐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头面、颈项、手臂初起皮肤小疹,形如蚊迹,继之疮头黑而深,四周红赤腐浆,出血坏死,形如鱼脐状,发热恶寒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炭疽等疫患,莴苣功能泄心去热,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疗上症。

方三组成田螺1个,冰片少许。

用法将冰片放入田螺内化为水,取其水涂洗患处。

功用清热消肿止痛。

适应证疔疮。

说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热疮。冰片有消肿止痛泻火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纱布浸入蒜液,湿洗患处。

功用抗菌消炎。

适应证唇疔。

说明唇疔是指疔生于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化脓性组织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组成赤小豆150克,大黄35克。

用法上药放沙锅内,对人凉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热将药水装在带细跟的新喷壶内,不断淋洗患处,下接搪瓷盆。如果药水已凉,加热后再倒入小喷壶内,再继续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药可用2日。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赤小豆排痈肿脓血,大黄功能清热解毒。

方六组成黄芪、当归、荆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矾5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处。

功用托毒活血,祛风散邪。

适应证疔疮。

说明黄芪能生血生肌,排脓内托,其托毒之力较强,配伍当归活血,木通通络,荆芥穗祛风,地骨皮清热,诸药合用,尤适用于疔疮内毒较盛而欲内陷者。

方七组成芭蕉树根茎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以热气熏患处,待药液变温后,以液洗患处。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红丝疔。

说明芭蕉根茎功能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石菖蒲有祛风去湿、活血解毒的作用,故两者相伍,可治红丝疔。

方八组成黄连70克。

用法黄连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钟,冷却备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剂。用时将药液置于瓷杯内,浸泡患指,药液以浸没全部病灶为宜,浸泡3小时后拭干,外敷黄连纱条,以消毒纱布包扎,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泄火,解毒。

适应证蛇头疔。

说明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治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的要药。现代临床上亦常用黄连治疗皮肤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减轻,炎症消退。

方九组成大黄、黄连各15克,陈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将上药浸于白酒中1周,用时取药棉蘸药液擦洗患处,同时将蘸有药液的药棉敷于疮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疔疮。

说明方中大黄、黄连皆为清热解毒的佳药,陈皮理气消肿,甘草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