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人们常说身心障碍者的父母是神所挑选来守护弱小的孩子,然而,当父母得知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那一刻,内心的震撼实非外人能体会。

心路基金会第一位员工──吴姐,回首四十年前唐氏症儿子出生时的情景,她庆幸医师给她的第一个心理建设是「孩子都是一样的」;庆幸社福工作给她的第二个建议是「选择对孩子最合适的环境」,现在她欣然接受第三个建议「要支持孩子自立生活」。

吴姐的儿子阿伦,戴着厚重的近视眼镜,不管是在心路日托中心还是心路合唱团,四十几岁的他总是静静的参与,一般唐氏症患者喜欢被拥抱、被称赞,而他好像更喜欢当个观察者。

把他当正常孩子养就好,他会长大

阿伦出生后,第一次被抱到妈妈面前,吴姐就感觉这孩子和姐姐不太一样,于是焦急的跑去询问医生,医生很委婉的告知:「这个孩子可能不会很聪明,也不太好带。」当时她还没意会到怎么回事,倒是先生一直说:「没事、没事,没关系啦!」反而让她再起了疑心,于是开始逼问,先生只好说孩子的情况可能像菜市场那位一直躺在推车上的小孩,这一比喻让她几乎崩溃。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观察到孩子有一些反应,并不像菜市场小孩那么重度,但情绪还是无法平复。阿伦满月时,家人决定带他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吴姐很害怕,不敢参与诊断过程,当家人带着阿伦搭车离去后,她还是忍不住赶紧跑到医院全程参与。孩子确定是唐氏症了,也决定不送走,但要怎么养呢?先生买了育儿书,一大本书中只有最后三行谈唐氏症幼儿,吴姐提到曾看过一位母亲到孩子六岁时,才知道是唐氏症,当时资讯实在很缺乏,吴姐只能再请教医师,医师给了两个答案:一、把他当正常孩子养就好,跟养姐姐一样,他会长大。二、不要去吃偏方,饮食营养健康就好。

当初觉得医师的话很没重点,一路走来才知道自己和孩子有多幸运,遇见一位中肯的好医师。成长过程中,阿伦因先天听力、视力不好,影响他的活动力,性格上又不好动,太乖、太静了,小时候,吴姐会不时检查他的呼吸,确认他是否还活着;由于吃得少,于是特别熬浓汤为他补充营养;也曾发现长淋巴瘤,进出医院多次并动过手术,还有玫瑰疹等儿童常见疾病,阿伦几乎都没能逃过,所幸都能逐渐康复。阿伦果然一天天长大,现在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好。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迎向每一双眼睛,不畏惧负面谈论

阿伦小时候,小朋友常会一直看他,然后问:「他怎么了?」吴姐会说:「他生病了,因为他太爱看电视。」

三十几年前,大众还缺乏对心智障碍者的认识,一般人常以蒙古症、痴呆、笨蛋、智障等负面名词来称呼。吴姐说每次面对奇异的眼光,她会选择直视对方,不畏惧;有次在中正纪念堂散步,一群妈妈一直谈论阿伦的情形,让就读国中的姐姐很不舒服,质问:「你们是怎样?我弟弟有惹到你吗?」

当然也遇到过友善的眼神,有一次她陪阿伦到饭店游泳池的男更衣室,一位外国人微笑对她竖起大拇指,礼貌的让她进入,友善的态度令她感到好窝心;还有一次在美国超市购物,她让阿伦排队去结帐,但还是很担心,旁边太太看到了,微笑安抚她,要她放心,果然收银员很顺利的协助阿伦结帐。

台湾早期看到身心障碍者常不正面与他对话,而是寻找他的陪伴者,近年已改善很多,阿伦可以自己去买早餐,自己搭公车,不一定需要父母陪着,大部份的人会给予尊重,不再有奇异的眼光。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你打的分数不一定代表我的能力

阿伦智力测验是三十五分,在智能障碍分类上是「重度」,发展能力评估为「无法独立自我照顾」,然而现在阿伦会搭公车、自己购物,生活自理能力更是没问题。当时接受早期疗育, *** 没补助,一年就要花四万元,负担很沉重,到了学龄,重度智障者还是被学校拒绝教育,直到心路争取到就学权,阿伦才在十五岁时直接进入一般国中。

吴姐曾教阿伦搭公车上学,她事先拍下前一站下车的学校学生制服照片让阿伦辨认,只要他们下车后就要准备拉铃下车,不到一星期,阿伦就学会了,不过某一天吴姐在后座看他怎么一直坐着不动差点过站,才发现该校制服换季了,让他认不得。吴姐说现在捷运有声音提示,阿伦不会坐错,而且阿伦也学会求助了,有次搭错公车,他用手机请车上阿姨和妈妈通话,指导他在哪一站下车。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孩子能做的事比你想的多

她看到一位和阿伦一样的孩子,从小学就进启智学校住宿,长大之后不喜欢外出,在餐厅不会点餐,也不会买东西,和阿伦的能力差很多。

机会的提供对智能障碍孩子很重要,她说家庭活动从不让阿伦缺席,也尽量平等对待阿伦和其他孩子,处罚时会一起处罚,不会单护着他,因此姐姐们和弟弟互动很自然。姐姐念大专时,曾有一堂课提到心智障碍者,姐姐主动跟大家分享自己有一位唐氏症弟弟,妈妈在心路基金会工作,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她。女儿如此正向面对,让吴姐很欣慰。

这二十年来,有社福团体的支持、手足的用心,吴姐越来越轻松,还可以出国旅行,她说:「阿伦和一般孩子没什么不同,只是没谈恋爱没结婚,不过很多孩子不也是如此?」

吴姐满足了,但心路的老师还是为她出功课,建议她从居家生活开始,训练阿伦的独立能力,相信他能做的事还很多,例如洗碗、拖地、用电锅或微波炉等,吴姐深感认同也愿和阿伦一起再努力。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关于唐氏症( Down syndrome

人类正常染色体为23对46条,唐氏症患者第21对染色体多出一条,于是有47条染色体,少数患者则在第21对染色体上出现异常。通常他们头围较小、五官不立体、手指较短,近一半的唐宝宝会有断掌、先天性心脏病,甚至内分泌障碍、消化器官畸形等症状。

在1866年由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首次发表;根据患者特征,被称为「蒙古症」。但避免种族歧视,70年代国际正式定名为「唐氏症」(Down syndrome)。

除了先天症状,唐宝宝至20、30岁时会有提早老化的倾向,有些开始出现能力退化、代谢变慢,以至发胖并引发高血压、糖尿病;所以要尽早让他们做好生活训练,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及学习自理。耐心教导加上早疗,可帮助他们学会各种生活技能,预防、延缓症状的产生。

出生唐氏症宝宝的机率平均约1/800左右,但如果孕妇超过34岁,机率会升高为平均的三倍,最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在适孕年龄生育,并定期产检;但产检只是间接侦测,无法全面防范。唐氏症并没有大众想像中的严重,面对已出生的唐宝宝,最务实的方法就市接受并寻求遗传咨询的协助:遗传咨询可以用完备的沟通、检查与诊断,来帮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状况和遗传问题,获得适当的支持与协助。

出生唐氏症宝宝的机率平均约1/800左右。

唐氏症是染色体突变的病症,绝大部份不是遗传而来,极少数的唐宝宝是来自父母其中可能带有隐性的21号染色体平衡性转位(无症状带因者),而产生唐氏症。

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谈唐氏症 唐氏症宝宝特质与早期疗育

其实唐宝宝对节奏、韵律的掌握比一般人更敏锐;他们的肌肉张力虽然较弱,但关节的柔软度却可以做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肢体动作。不论乐器演奏、游泳或是舞蹈,都表现得很精采。且他们大多都有执著、努力和善良的特质,虽然学习较慢,但会很忠实地去完成,是非常让人喜爱的地方。

早期疗育是一种团队医疗,早疗可让不同症状、能力的唐宝宝接受不同的疗程以及生活训练,甚至能在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特殊潜力并协助开发,学到更多技能,因此除了遗传咨询,早期疗育对特殊疾病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在成长中的幼儿接受度与适应力是最强的,唐宝宝也一样,不管从事什么活动,跟一般小朋友互动是既单纯又无太大困难的。这也提醒我们,除了接受早疗,及早融入一般的活动与交流,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喔!大多人总因不了解而怕接触他们,医学虽发达,但生物演化过程里,唐氏症这样的染色体突变的疾病还是会发生。最重要的是了解、接纳、给予机会,也期盼教育、社会及 *** 各界协助,让他们能更社会化而不被排斥。

最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在适孕年龄生育,并定期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