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偏方
战争的记忆,永久的怀念
? 由于日寇对解放区的不断蚕食和严密封锁,生活物资匮乏。为了摆脱敌人频频发动的“扫荡”,渤海军区机关和部队被迫撤离比较富庶的小清河地区,转移到黄河入海口以北的垦利县内,在大荆条洼里开荒生产,环境更加恶劣。为解决医护人员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王又新从1941年开始,在大荆条洼里办起了医护人员培训班。没有教材,他就亲自编写,然后刻制蜡版、油印,装订成册后发给学员。他在授课时结合实际病例,现场教学,亲自示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批接一批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形成了一支战时医疗保障的骨干力量。王又新编写的教材,也在战争年代使用了多年。为弥补药品缺乏问题,王又新率领医护人员采集草药,使用民间偏方,收到很好的效果。
缺少医疗器械,王又新就亲手设计、绘制图纸,带着医护人员动手制作。王又新还担负巡视和指导医务处下属3个医疗所的工作和几百名伤病员的救治工作。遇有重伤员需要做大手术的,他必定亲力亲为,有时一场战斗结束后,他要连续做多台手术,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小时。
王又新学识丰富,医疗技术精湛,又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却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平易近人,与同志们同甘共苦。每次行军,不管路程远近,他从不骑马,不是把马让给伤病员,就是用马驮器械和药品。现已90多岁高龄的原北京军区空军顾问李建明老人,回忆起王又新至今记忆犹新。
1943年11月8日,驻山东日军调集万余兵力,在冈村宁次的统一指挥下,再次发动对清河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经过数日浴血奋战,八路军终寡不敌众,被迫突围。12月3日,王又新和警卫员在突围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在永安镇附近被日军重重包围。在敌人步步逼近的紧急关头,王又新命令警卫员:“不要管我,你赶快撤离。”说完,使劲把警卫员推了出去。当他发现敌人追赶警卫员时,就立即开枪射击把敌人引向了自己,警卫员安全脱险。这时,王又新检查了一下弹夹后,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的头颅,大义凛然,壮烈殉国。
战斗结束了,王又新牺牲的噩耗迅速传遍解放区,广大军民万分悲恸。战友们找到王又新遗体,淌着泪水把他抬上担架,揩干血渍,整理遗容。军区领导决定,送王又新回家乡安葬。那一天,军民排着长长的队伍为他送行。那一天,有数名战友和乡亲,轮流抬着他的遗体,步行几十里送他回家。
2012年清明节的前几天,我专程到山东广饶的稻庄村,为王又新烈士扫墓。在亲友的陪同下走进了村北的一片麦田,看见一座墓茔竖立在麦田中间,虽然显得孤独,幸有绿油油的麦苗相伴。来到烈士墓前,不见墓碑,亲友说,虽然没立墓碑,远离陵园,每逢清明,都有机关团体、学校的学生和周围的群众前来扫墓。我既是感动,又觉欣然。我们摆上祭品,打开一瓶白酒洒在墓前,用最郑重的方式,双膝跪地,磕了三个头,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也圆我多年的怀念。
今年,王又新烈士已殉国70周年。我想,祭奠是在表达怀念,铭记千百万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祭奠又是无声的语言,在告慰先烈的英灵:你们用铮铮铁骨铸就的钢铁长城,巍然屹立,庇佑人寰。先烈们,请带着微笑,在华夏大地的怀抱里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