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类害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国内分布较普遍为害较重的是华北蝼蛄Gryllotalpa Saussure和东方蝼蛄(非洲蝼蛄)Gryllotalpa Burmeister。据报道(1990)以往我国记载的非洲蝼蛄,并无此虫的分布,系东方蝼蛄之误。东方蝼蛄分布于我国各地,以北方地区发生较重;华北蝼蛄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食性杂,寄主多,农、林业作物为其寄主。

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

成虫 体长36~55毫米,近圆桶形,黄褐色,前翅短,前足腿节下缘弯曲,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1~2个或消失。卵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暗灰色。东方蝼蛄:成虫 体长30~35毫米,近纺锤形,黑褐色,前胸背板卵圆形,中央有一暗红色心脏形凹斑。前足腿节下缘平直,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距3~4个。卵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暗紫色。

生物学特性

东方蝼蛄1年1代或2年1代(东北),在北京以成虫和有翅芽若虫越冬。每一卵室有卵30~60粒。成虫有护卵习性。若虫共6龄。昼伏夜出,21~23时为为害高峰期。

华北蝼蛄3年1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的若虫在土中越冬,以8~9龄、12~13龄和成虫经过3年越冬。蝼蛄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在北方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下述6个阶段。

(1)冬季休眠

9月下旬~来年3月上、中旬,以成虫、若虫在深土层处(1~1.5米)越冬,1窝1头,头部向下,似僵死状态,越冬深度决定于冻土层的深度和地下水位的高度,即在地下水位之上和冻土层之下。

(2)春季苏醒

3~4月中旬未为苏醒阶段,清明后,进入表土层活动。这时华北蝼蛄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的新虚土隧道;东方蝼蛄隆起一小堆新虚土,这是这两种蝼蛄上升到地表的主要特征,也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和挖洞灭虫的好时机。

(3)出窝迁移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地表出现弯曲虚土隧道,这标志着蝼蛄已出窝为害。

(4)为害猖獗

5月上旬开始,经过冬眠的蝼蛄需要大量取食,以准备交尾产卵。

(5)越夏产卵

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若虫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成虫已是交尾产卵末期。东方蝼蛄每头雌虫产卵30~60粒;华北蝼蛄产卵50~500多粒不等,一般为120~160粒左右。越夏产卵是人工挖窝毁卵和消灭若虫的良好时机。

(6)秋季为害

9月上旬至下旬,越夏的若虫和新羽化成虫继续取食为害,以积累营养准备越冬。

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嗜食有香甜味的腐烂有机质,喜马粪和湿润土壤,“蝼蛄跑湿不跑干”。盐碱地虫口多,黏土最少。

防治措施

(1)林业措施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深耕、中耕也能减轻蝼蛄的为害。

(2)生物防治

在圃地周围栽植杨、刺槐等防风林,招引黄鹂、喜鹊、红尾伯劳等益鸟。

(3)人工挖掘

春季挖窝灭虫,夏季挖窝灭卵。

(4)诱杀

①在圃地,每隔20米挖一小坑,然后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虫诱到后捕杀或毒杀;②90%敌百虫晶体50克,加水250克,溶解后喷到1000克麦麸上,拌成毒饵,傍晚撒于苗床,每亩1000~1500克;③晴朗无风闷热的天气灯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