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的中药材
出处出自《吉林中草药》;1.《蜂蜜和蜂毒的医疗性能》:蜂毒治疗前先将局部皮肤用温水和肥皂洗净,但勿用酒精揉擦, 蜜蜂螫刺后即飞走,其螫针和螫刺器留下并继续收缩数分钟,直到毒囊排空为止。因此,应待毒液全部注入伤口后再拔出螫针。螫刺器的收缩和停止收缩,可用肉眼看到。螫针取出后可涂上任何一种没有刺激性的软膏。施用蜂毒须接下述时间表进行:第一日用1只蜜蜂螫刺,第二日用2只,第三日用3只,至第四日用10只。这便
拼音名Fēnɡ Dú
英文名Bee Venom
别名蜜蜂毒素
来源
药材基源:为蜜蜂科动力中华蜜蜂等的工蜂尾部螫刺腺体中排出的毒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is cerana Fabr
采收和储藏:现广泛采用电刺激取蜂毒法。取毒器由一个金属丝制的栅状电网下面绷一层薄膜。此取毒器与一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为具有可调电压的直流电源和一个电流断续器组成的线路结构。取毒时将取毒器置于蜂箱门口。蜜蜂触及电网就螫刺下面的薄膜而排毒,螫刺拔出后蜜蜂可继续生活。蜂毒粘在膜的下面,干燥成胶状物,取下膜将蜂毒用水洗下即可。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避光,或将蜂毒制成注射剂用。
原形态
生境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性状性状鉴别,新鲜蜂毒为透明液体,具芳香气,味苦。但室温下很快干燥成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微透明而闪亮,气微香,刺激性较强。
化学成份
药理作用
毒性
蜂毒引起的毒性反应:1.局部反应:蜂螫机体后,引起疼痛、起泡、灼热、浮肿等炎症反应,蜂毒涂于完整皮肤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对粘膜则引起显着反应;蜂毒进入胃肠道时,很快被酶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临床应用不宜口服。
鉴别
理化鉴别(1)取该品少许,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加5%硫酸铜溶液2-3滴,即呈玫瑰红色或蓝紫色。(20取该品加水配成0.03%的溶液,于280+/-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3)取该品0.16%水溶液20μl,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点样,以含1.9%甲酸铵的1.5%乙酸液为缓冲液,于8mA和40V电泳俯中电泳40min,用考马斯亮蓝S-250染色,即出现三条蓝色色带,其中间的较粗的一条色带为蜂毒多肽。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味辛;苦;性平;有毒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酸痛;神经痛;高血压;荨麻疹;哮喘
用法用量蜂毒有活蜂螫刺法及蜂毒注射法两种。活蜂螫刺法:每闪用1-5只蜂,用手捏住蜂头,将蜂尾贴近患处皮肤,使之螫刺,约1min后,将蜂弹去拔出蜂针,第2日或隔日再行刺螫。蜂毒注射法:选用患处痛点、穴位及四肢穴位的皮内或皮下轮换注射,用量从每次1-3蜂毒单位(每1蜂毒单位含蜂毒0.1ml)开始,后逐日增加1-2蜂毒单位,直至每日10-15蜂毒单位,再逐日下降到每日3-5蜂毒单位,维持1-2个月,每疗程 总量约200-300蜂毒单位,间歇3-5天进行第2疗程。
注意结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及对蜂毒过敏者均禁用。儿童及老年患者慎用。
各家论述
临床应用用蜂毒治病是一种民间疗法, 由来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肤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约3-5分钟),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续繁复,且局部有剧烈的疼痛,须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近代的蜂毒疗法系采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皮内注射以20O蜂毒为一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ml量)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应,可隔日递增 l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结节性红斑、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痛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腰骶神经根炎、虹膜睫状体炎、感觉神经失调,原因不明的关节痛等100余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例如风湿性关节炎94例,明显进步者2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9例,明显进步6例;支气管哮喘13例, 明显进步6例。副作用: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出现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安静休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多可恢复;局部反应有红肿、瘙痒、疼痛,红斑直径在1-1Ocm内者不须特殊处理,约 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cm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
摘录《中华本草》
蜂毒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经过广大科学家的长期努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在对其大多数成分已有所了解,而且仍在不断发掘。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蜂毒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蛋白质、多肽类、酶类、生物胺,还有蚁酸、盐酸、Ⅱ—磷酸、磷酸镁、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胆碱、甘油、类脂质和毒素(主要为密里酊,占毒素5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