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痰多偏方

嗓子经常痰多,咽喉被痰堵塞?很多朋友经常感到嘴里面,咽喉里面都是痰,尤其是吃点东西,吃点辛辣刺激的食物,痰会更多,痰液清稀为主,白颜色居多,吐出来一大口,过一会还有,要吐好多口才干净,有时甚至吐半天还是有,堵在嘴和咽喉里面。不仅影响自己的 健康 ,而且容易传播病菌。

为什么会经常咽喉痰很多?吐完总是还有呢?

实际上,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代谢水湿的作用,脾虚则易生湿,湿聚成痰。脾胃强健,湿有出路,不易堆积在体内,痰湿则无源化生。若脾虚严重,湿聚体内,痰湿泛滥,则易出现痰多,总要吐痰,大腹便便,大便糖稀等表现。所以治痰湿之本在健运脾胃,运化痰湿。但是有的朋友痰湿很重,健运脾胃效果来得不好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中医认为,痰湿不仅与脾虚有关,更重要在于,这种清稀,色白的痰液属于寒痰,《黄帝内经》载:“诸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湿属于寒性之病例产物,需要温化,温燥的方法来去除。这个时候用寒凉的药物,对去除寒痰不仅没有益处,甚至加重病情。

那要怎么才能解决这种寒痰问题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子,能燥湿化痰,健脾祛湿,分别是清半夏,茯苓,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看清半夏

清半夏味辛,性温,入脾胃和肺经,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最常用于痰湿和寒痰问题,其辛温而燥,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要药,尤其擅长治脏腑的痰湿,对于痰湿阻滞上泛导致的痰多,喉痒,痰多质稀,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看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经,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水作用,利水即利湿,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缓和,无寒热之偏,可以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湿。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湿犯益问题。茯苓还能用于脾虚诸症,健脾补中祛湿,可以说是标本兼顾,既能健脾之本,又能祛湿治标的一味药物。配合燥湿化痰的半夏,可有效改善痰多的问题,杜绝生痰之源。

综上,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祛湿,二者配合,一者祛痰,一者祛湿,还能健脾治本,标本同治,既解决产生的痰湿,又可在源头杜绝生痰,可有效改善由于脾虚寒痰内盛导致的嗓子痰多,总要吐痰,尤其是白痰,清稀痰液,大便稀溏,腹型肥胖,皮肤油脂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