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补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 5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7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 9.1 组成 9.2 功效 9.3 主治 9.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 11.1 十补丸的别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 13.1 组成 13.2 功效 13.3 主治 13.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主治 14.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 16.1 组成 16.2 功效 1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补丸 1 拼音
shí bǔ wán
2 概述十补丸为方名,同名方约14首。
3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组成为炮附子、五味子各二两,山茱萸、炒山药、牡丹皮、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酒蒸)、肉桂(去皮)、茯苓(去皮)、泽泻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功能益精血,补肾阳。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腰脊疼痛,小便不利[1]。
3.1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2两,五味子2两,山茱萸(取肉)1两,山药(锉,炒)1两,牡丹皮(去木)1两,鹿茸(去毛,酒蒸)1两,熟地黄(酒蒸)1两,肉桂(去皮,不见火)1两,白茯苓(去皮)1两,泽泻1两。
3.2 主治《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主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3.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盐酒、盐汤送下。
3.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组成为附子(切如豆大)、防风、胡芦巴、木香、巴戟天、肉桂、川楝子肉、延胡索、荜澄茄、茴香、补骨脂各一两,盐四两,黑豆一合。将附子、防风、盐、黑豆同炒以附子裂为度,去诸药,只取附子与余药为细末,酒糯米粉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酒送下。治寒疝厥冷,及奔豚等症而致的阳痿[1]。
5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 5.1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 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
5.2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5.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进下。
5.5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 6.1 组成黄耆2两,白术2两,茯苓1两5钱,山药1两5钱,人参1两,大熟地3两,当归1两,白芍1两,山萸肉2两,杜仲2两,续断2两,枣仁2两,远志1两,北五味7钱5分,龙骨7钱5分,牡蛎7钱5分
6.2 主治《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主治体虚遗精,血气大亏,健忘,心肾不交者。
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金樱膏为丸,每服4钱,开水送下。或用石斛4两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早开水送下4钱。
7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 7.1 处方大熟地12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黄耆120克 人参60克 白术120克 茯苓60克 山药90克 枣仁60克 远志30克 山萸肉90克 杜仲90克 续断60克 北五味30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7.2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石斛120克熬膏,再加炼蜜与药末共和为丸。
7.3 功能主治《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治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倦乏力。
7.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早服12克,开水送下。凡使煎剂,仿效丸方。
7.5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
8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 8.1 组成熟干地黄(酒浸1宿)2两,艾叶(薄醋糊浆过,炒)2两,川续断(中心有丝者,去芦)2两,鹿茸(熞去毛,酒浸1宿,炙)2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2两,阿胶(麸炒)2两,当归(去芦、酒浸1宿)2两,牡蛎(盐泥裹,煅3次,别研)1两,赤石脂(煅,别研)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8.2 主治《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主治妇人虚损,血败不足。
8.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用白汤任下。
8.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 9.1 组成巴戟(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白术(米泔浸1宿,切,焙)1两,五加皮(锉)1两,石斛(去根)1两,鹿茸(去毛,酥炙)半两,人参3分,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3分,柏子仁(研)3分,菊花3分。
9.2 功效补元气。
9.3 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主治瘴气虚弱,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困或省,心腹胀满,痞气耳鸣。
9.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临卧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9.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 10.1 组成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1两,山芋1两,续断1两,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柏子仁1两,巴戟天(去心)1两,远志(去心)1两。
10.2 功效补益气血,壮筋骨,暖水脏。
10.3 主治《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主治虚劳羸瘦。
10.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 11.1 十补丸的别名大补丸
11.2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肉桂(去粗皮)1两,菟丝子(酒浸软,别研细)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巴戟(去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浸,炒)1两,破故纸(炒)1两,赤石脂(煅)1两,川椒(炒出汗,去目及闭口者)2两。
11.3 功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具有补五脏,行营卫,益精髓,进饮食之功效。
11.4 主治主治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
11.5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丸至50丸,温酒、盐汤任下。
11.6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7 附注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引《仁存方》)。
12 《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 12.1 组成附子1两(用防风1两,锉如黑豆大,盐4两,黑豆1合,炒附子裂,去诸药,只用附子,去皮脐),葫芦巴1两,木香1两,巴戟(去心)1两,川楝子(炮,取肉)1两,官桂1两,延胡索1两,荜澄茄(去蒂)1两,舶上茴香(炒)1两,破故纸(炒)1两。
12.2 主治《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主治小肠寒疝、伏梁、奔豚、痃气等疾;亦治妇人盲肠气。
12.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酒送下;妇人醋汤送下。若入益智子亦可。
12.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糯米粉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13 《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 13.1 组成茴香(炒)2两,葫芦巴(炒)1两,破故纸(炒)1两,苍术(米泔水浸1宿)1两,菟丝子1两(酒浸1宿,炒,以上5味,用煮酒浸3宿),大川乌1个(1两者,好醋浸3宿),青盐半两,丁香2钱,木通半两(用盐2钱,好酒1碗,煮干),麝香半钱。
13.2 功效补元阳,益真气。
13.3 主治《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治诸虚不足
13.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心温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前浸药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 14.1 组成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牛膝(酒浸)、干山药、熟地黄、川乌头(泡)、泽泻、人参、当归、官桂(不见火)各等分。
14.2 功效暖丹田。
14.3 主治《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主治阳损久虚下冷,夜频起。
14.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
14.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 15.1 组成延胡索(炒)1两,巴戟(去心)1两,葫芦巴(炒)1两,荜澄茄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补骨脂(炒)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川楝子肉(炒)1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15.2 主治《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主治元脏虚冷,脐腹刺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困倦少力,及小肠气痛。
15.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任下。
15.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
16 《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 16.1 组成黄耆(蜜炒)1两,熟地黄(酒浸9次,陈米饭蒸)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枸杞子1两,肉苁蓉(去皮)1两,牛膝(去芦)1两,香附子1两。
16.2 功效《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一补神,二补精,三补气,四补脾,五补血,六补肉,七补丹田,八补髓,九补大腹,十补小腹。
1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可。年50以下者用枳壳,以上者用香附子(麸炒去毛),煎汤送下。
16.4 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