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中医疗法有哪些?

乳腺癌系指发生于乳腺小叶和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妇女。

本病属于中医“乳岩”、“乳石”、“乳石痈”、“妒乳”等范畴。其病位在乳房,并与肝、脾、肾、胃等脏腑有关。其病因病机一般是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冲任失调,气血不畅,以致邪毒内蕴,气滞血瘀,痰浊凝聚而成结块。手术根治后,癌瘤虽除而气血大伤,同时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筋肉拘急,或经过放疗、化疗后人体正气虚衰而癌肿未能完全清除,此时大多造成气血亏损,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本虚与标实并存。至本病晚期,由于脏腑功能日渐减退,可出现脾阳虚衰、气血双亏等一系列正虚证候。

(一)辨证用药

1.肝郁气滞

[辨证要点]两胁连及乳房作胀,乳中隐核,时有疼痛,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情志不舒则症状明显,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杭白芍15g,青陈皮各10g,当归10g,白术10g,茯苓10g,郁金10g,橘叶10g,山慈菇10g,夏枯草15g,土贝母15g,半枝莲15g。

2.热毒蕴结

[辨证要点]乳中隐核迅速增大,疼痛明显,发热烦渴,口苦咽干,心烦不眠,局部红肿,全身乏力,重则翻花溃烂,日久气血衰败,消瘦,不思饮食,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或腻,脉弦细数或细数。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丹皮10g,泽泻10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5g,公英15g,土贝母15g,夏枯草15g,刘寄奴15g,生芪30g,青蒿30g,元参15g,生地10g,甘草10g。

3.肝肾阴虚

[辨证要点]腰膝酸软,月经失调,五心烦热,目涩口干,头晕耳鸣,两胁隐痛,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调理冲任。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七制香附丸加减: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2g,茯苓10g,泽泻15g,香附10g,郁金10g,川楝子10g,当归尾10g,杭白芍15g,枸杞子30g,女贞子30g,山药10g,山慈菇15g,川芎7g,橘叶10g,公英15g。

4.气血两虚

[辨证要点]乳腺癌晚期,肿块增大,出现多处转移,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失眠,盗汗,动则气喘,食欲下降,大便溏,舌质淡,脉细数无力。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20g,香附10g,远志15g,酸枣仁30g,白芍10g,金银花30g,夏枯草30g,仙鹤草30g,甘草15g。

5.对症用药

(1)手术后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者,或乳房疼痛甚者,加路路通10g、泽兰10g、王不留行15g、乳香6g、没药6g以消肿通络止痛。

(2)烦躁易怒,口苦者,加龙胆草10g、丹皮10g、栀子10g以清肝除烦。

(3)心悸不眠者,加茯神10g、远志10g、酸枣仁20g、珍珠母30g以安神定志。

(4)患处红肿溃烂,甚至流脓恶臭者,加金银花20g、连翘20g、蒲公英15g、草河车15g、薏苡仁20g、仙鹤草20g以清热解毒排脓。

(二)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野葡萄根60g,煎水代茶,频服。

(2)蒲公英30g,垂盆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3)梅花点舌丹,每次2粒,每日3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

(4)蜈蚣、全蝎各10g,穿山甲12g,海马10g,4药焙干研末,每次1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5)山慈菇、露蜂房各15g,雄黄6g,先分别研末,和匀共研,每服1.5g,每日2次(装胶囊内服)。

(6)小金丹,每次0.8~1.2g,每日2次,口服。

2.针灸疗法取乳根、肩井、膻中、三阴交,根据具体病症,可增补穴位和采用补泻手法,每日1次。

3.气功疗法

(1)手术后要尽早锻炼。特别注意患侧肢体的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上肢水肿。

(2)可行气功疗法。乳腺癌病人练功的目的在于稳定情绪,舒畅气机,宜选坐功、卧功;可练习太极拳。

(三)预防与调护

1.对于乳腺癌高发年龄期的妇女应定期进行乳房的自我检查,一旦怀疑有肿块,应立即就诊,是防治乳腺癌的关键。

2.宜畅情志。情志不畅足以使乳腺癌病情加重,所以调畅情志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宜节饮食。乳腺癌病人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辛辣肥腻之品。青春期适当节制高脂肪饮食。

4.鼓励产妇用母乳喂养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