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在古代医学中是怎样和其他肝炎区分的?怎样辨证?

中国古代并没有甲乙丙丁无等肝炎区分,中医所说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我感觉中医所说的肝病是指肝(包括胆)的生理功能及肝胆经络病理变化所表现出的一切病证的总称。而缠绵不休、久治难愈者则属于慢性肝病。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黄疽分为五种临床类型,所记载的治疗黄疽的方剂如茵陈蒿汤、茵陈五警散。柜子大黄汤等,对目前慢性肝炎的治疗仍具有重大意义。桂匾要略·女疾闻中“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值。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清”。等论述可能是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所产生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描写。

晋·葛洪《肘后方》记载的“腹大、动摇、水声、水腹黑,名曰‘水蛊”’可能是肝硬化腹水的描述。

隋·巢元方《请病源候论·黄病诸侯》云:“气水饮停滞积聚成解,因热气相转,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痹黄。”储病源候论·水肿病诸例又云:“水庸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坚强,有两胁间,膨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癌”等论述,可能与肝癌有关。

唐·孙思追《千金翼方》云:“酒值者……面发赤斑黑黄。”相当于现代医家所说的酒精性肝硬化而见蜘蛛病或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