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去库存是房地产业的偏方
房地产去库存就是用政策创造市场,减轻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等行业去产能压力减。新常态的房地产需要一场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的新常态悖论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中国石化
是新常态提出以来最切中时弊的指导方针。做到位了,就新常态了。令人困惑的是本来适合于一切过剩行业的“去库存”,似成为了房地产业的偏方。至于这个方子投下去之后会带来什么,有点一厢情愿。
去库存实为用政策创造市场
库存多了,说明供给超过了需求,市场的反应应该是价格往下走,减少供给,并刺激需求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供给压缩了,库存消化了,供求就平衡。
但政府似乎不想这样来。唯其如此,一见政府要去库存,市场马上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房价不降反涨,而且上涨的疯狂劲还得用一个新名词叫跳涨来形容。购房者蜂涌抢购(令人着迷他们有杠杆壮胆再贵也敢买)。政府也提起精神卖地,造不了牛市就造房市!果然卖地连连卖出地王。高地价给所有的高房价壮了胆:没有最贵还会更贵。买!买!!买!!!
由此来观察政府的用心,是将房地产去库存当作遏制经济衰退的一个反周期措施,是期望房地产能重新起步,因此所谓去库存就是用政策创造市场。如解除若干政策限制以释放购买力、改进金融政策让买房吃力的人(如青年白领等)能加上杠杆、将进城农民作为购房对象并给予购房补贴、政府购房以发展公租、鼓励开发商改库存为租赁经营、鼓励专营的二房东公司、发展租赁市场等。且不说这些政策的实际有效性会如何,但很少有哪些个行业能得到如此关怀由政府亲自操刀为行业解难。这无意中泄露了中国房地产的生存密码:政府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不管怎么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激活了。政府希望接着看到的不仅仅是房地产业自身重拾升势,更重要的是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等许多行业因被拉动而去产能压力减轻。无人愿意深究,这样做是新常态还是旧常态?经济成长理论早已说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是以主导产业的转换为标志的。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增长已经导致产业结构弊病丛生。如果现在还不着力于主导产业的转换,依然靠房地产的拉动来走出低谷,那就是想用熨平周期来替代经济成长阶段的转换。我们当然可以理解政府对新的主导产业成长不起来的无奈,但沿袭旧制就不会有新常态。如此去房地产库存,整个产业结构的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困难无疑加大。饮鸩止渴,左支右绌。
有违正义的增长还要延续到何时
房地产业的旧格局难以撼动有深刻的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似乎无法用市场机制的供求关系去作观察和引领。房子越盖越多,房价却一路走高,即使有短暂的回调,但接着是更猛烈的报复性上涨。而且价格越高购房者越抢购,价格丧失了调节供求的功能。其原因固然是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住宅消费品市场,而有了浓厚的投资品投机品市场的属性。但是如果要抑制投资、打击投机,国外的成熟经验和政策选项很多。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这种属性从来没有被认真治理过。
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中国政府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推手。这又不仅仅是因为地方政府独占了开发所必须的土地供给和土地交易,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通过这种独占所获得的收入早已成为财政收入环节最短数额最大的单项来源。有分析说土地收入已占一些地方财政的60%,无法想象若缺了这一块,地方政府将如何履职。所以政府的立场并不很在意房地产市场的属性是消费的还是投资的还是投机的,政府只在意这个市场要保持景气能把地卖出去。
中国的房地产业早已不是表面看上去的企业盖房子满足消费者住房需求的单纯的生产活动,而是包藏着为政府创造财政收入的活动。政府要创造财政收入是这个行业坚硬的内核,是最强大的刚需。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政府都得把地卖出去充实财政。在这个刚需面前,房价高了、杠杆长了、金融风险大了、产能过剩了都不足以使政府调整自己的立场。因为找不到别的出路。这是中国的房地产业不合常规的根本原因。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开展的房地产调控,只不过是政府的左手与右手在拧劲,确实不会有什么结果。
房地产作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发挥过巨大的引领作用,并使很多地方获得蓬勃发展。但不可否认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有极大的负面性。对土地收入的刚需使得房地产业变态亢进,成为了钢铁、水泥等许多部门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也使中国的金融业暗藏巨大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早已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是有违正义的增长,并日益扩大着国民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首先是政府推卸了自身在住房这个基本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这使得当代中国的城市人口普遍沦为了房奴,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必须为还房债而紧衣缩食、奋力挣钱,活得累。
其次政府以国有之名垄断了土地市场,为此不惜与民争利强征强拆。
再次迷恋竞拍出让方式,一线城市楼面地价荒腔走板达到每平米数万元了仍不思改革。在这个市场的政府、开发商、购房民众的三方关系中,政府实际上是与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民众只得争先恐后挨宰,原因只是早宰比后宰掉肉少些。一些人所乐道之购房刚需,要害在此。政府出台的政策再千回百转最终也还是为了帮助开发商把房卖出去再卖出去。这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业早已成为权贵集团洗劫国民财富的通道,基层民众的财富被迫向上流动和集中。表面看来得到了一套房,动不动就值百万以上,似乎买房即富。其实不过求得遮风避雨、放张床睡觉的生活必需品。代价是欠下几乎一辈子的债。一旦断供,还可能流落街头。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改革开放以这样的图景展现给广大民众是说不过去的。
不能允许这种有违正义的增长延续到新常态中去。
期待一场真正的供给侧改革:房地产新业态,政府卖房,不卖地
供给侧是现在的热词,什么都可以装进去。但房地产去库存却是反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的房地产需要来一场真正的供给侧改革。
如果作粗略的分析,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大抵有这么几块:获得土地(有时还要作开发前一定的整备)、规划设计、建筑开发即盖楼、销售(有些自留物业如商业用途的还要招商)、有的还可以延伸到物业管理。这些业务中真正无可替代必须由房地产企业来完成的只有向政府交钱获得土地。这才是房地产企业对政府的价值所在。其它的业务其实没什么行业门槛。如建筑设计院本来就承担各种建筑设计,盖楼则有大量的建筑施工企业,卖楼早就由开发商委托给专业的销售公司去承担了,入住后的物业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房地产企业就是用对外委托的方式来完成开发过程的各项工作的。这恰恰说明盖房子这种生产活动并不是只有房地产企业才能做,这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客观基础。
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政府向自己开刀,恢复房地产业主体的住宅业的民生属性。要把这一块从房地产商那里剥离出来交由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自己来承担。这样一种业态的改变就使得基本民众的住宅供给可以由政府来掌控,从而使房价保持在理性的水平。而且政府只要用委托的方式通过设计院、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监理等方面就可以顺利组织完成开发过程。由于政府直接售、租,房地产商将不再参与分羹。政府直接收取的房款、租金超出成本的部分依然可以成为财政收入的来源。所以政府向自己开刀并不造成自伤。
政府不再依赖房地产商创造财政收入就拆解了二者的利益同盟。由于工薪阶层的住房需求不再依赖房地产商了,房地产商就可以任性只为富人盖房了。“穷人”也就不必抬着杠杆和富人一起去抢购了。如此,房价高企对整体经济也并不带来什么风险了。
由于业态的改变即开发方式的变化并不引起整个行业开发量的巨大波动,所以住宅开发对其它产业的正常拉动不会消失。而且住宅恢复了民生的属性,抑制了投资,限制了投机,行业发展会更加健康。
如果新常态的房地产业按上述格局展开,中国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房地产企业。改革开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之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政府就先后在很多行业以一定资质为标准展开过治理整顿,其实就是去产能。当今房地产业也应当按一定的资质标准来捋一遍。这样去库存才能和去产能联系在一起。
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并不复杂,也无不可控的风险。关键是要有秉持正义的决心。这才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