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方有哪些?

本病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道广泛狭窄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间歇发作,往往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主要由于中小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黏稠分泌物增多,使管腔狭窄,空气进出不畅,而表现为阵发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本病好发于冬秋季节,并常反复发作,不少病人自幼年即得病,延续多年,屡发不愈。日前认为哮喘发作的原因如下:

1.机体对某些动物、尘埃、食物,花草、药物等过敏而发生。即祖国医学认为平素肺肾阴虚所致。

2.大部分病人是由于呼吸系统的感染而诱发哮喘,可因受寒、热气候变化,情绪波动而诱发,即祖国医学所指肺有伏痰。

方一复方石英冲剂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蚤休15克,旋覆梗15克,麻黄9克,紫石英30克,白石英30克,皂荚3克,生甘草8克。

功用温肺平喘。

主治哮喘,对寒喘型及过敏型疗效显著。

方解麻黄、紫石英、白石英、皂荚温肺平喘,温化寒痰;蚤休、旋覆梗解毒降逆。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膏后和入珍珠层粉3克,制成冲剂,分成4包。1日服2~3次,每次1包,哮喘发作时加服1包,连服2周为1个疗程。

方二龙胆截喘方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地龙20克,胆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桔梗15克,防风15克,瓜蒌10克,枇杷叶12克,川贝12克,甘草8克。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胆南星、瓜蒌、枇杷叶清热化痰;地龙、北杏仁、桔梗、川贝止咳平喘;防风以辛温稍制其寒凉。

用法每日1剂,水煎1次服。

按语寒痰加款冬花12克、细辛10克;气喘重加葶苈子15克、苏子15克;热痰加连翘15克、制南星15克。

方三哮喘外熨散

出处《广西中医药》

组成白芥子40克,紫苏子40克,莱菔子40克,生姜5片,食盐250克。

功用温肺化痰平喘。

主治小儿顽固性咳喘。

方解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生姜性辛温,善散寒痰、顽痰。

用法将上药焙干,混合并共研细末,炒热至50℃左右,装入薄纱布袋,扎紧袋口,在患儿背部两侧肺区及腋下来回熨烫,30~40分钟/次,日2~3次。1剂药可连续使用2日。每次治疗前,药末必须经过再加热。

方四虫草芪枣汤

出处经验方

组成冬虫夏草10克,黄芪12克,大枣10,枚猪肺1具。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冬虫夏草补肾纳气,黄芪益气扶正,大枣缓中,猪肺为血肉有情之品,入肺大补元气。

药理冬虫夏草、黄芪现代医学研究均有调节免疫,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对过敏性哮喘有很好的疗效。

用法取猪肺(不落水)与诸药清水炖烂,饮其汤食其肺。每于哮喘发作先兆时用。

方五仙百合剂

出处经验方

组成仙茅10克,百部15克,百合15克,生黄芪15克,北沙参15克,麻黄5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炒赤白芍各10克,白芥子10克,紫苏子10克,化橘红10克,枇杷叶15克,鱼腥草15克,制僵蚕12克,生军(后下)2克,六一散5克。

功用润肺化痰,益气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仙茅、生黄芪补肾益气,百部、百合、北沙参、化橘红、枇杷叶润肺化痰,麻黄、杏仁、紫苏子宣肺平喘,桂枝、白芥子辛温散寒,炒赤白芍鱼腥草、制僵蚕、生军、六一散清热解毒,全方寒热病用,清补兼顾,使散不伤正,清润结合。

用法哮喘发作期每日1剂,每剂煎2次,喘缓解后巩固疗效或于好发季节作预防发作治疗。

方六加味止喘灵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炙麻黄(发热者用生麻黄)3克,杏仁3克,白果3克,半夏3克,地龙3克,甘草3克,射干12克,五味子2克,茶叶1克,生姜1片,葱白半支。

功用宣肺清热,敛肺止咳。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方解炙麻黄、杏仁宣肺,白果、五味子敛肺止咳,地龙、射干、茶叶、半夏清热化痰,生姜、葱白、辛温解表,温化寒饮。

用法每日1剂,水煎代茶频服。此为3~5岁小儿用量,视年龄大小适当调整剂量。

方七二黄二子汤

出处《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炙麻黄2克,生大黄(后下)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葶苈子(布包)15克,橘红5克。

功用宣肺化痰,泻肺通腑。

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方解炙麻黄、杏仁、浙贝母、橘红宣肺化痰,葶苈子、生大黄泻肺通腑。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按语便溏去大黄;腹胀加焦楂曲、莱菔子;咽红肿加桔梗、甘草、山豆根;发热去麻黄,加连翅、薄荷、山栀。

方八治哮灵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僵蚕各1.5克,射干、侧柏叶、黄芩、贝母各2克,白藓皮、刘寄奴、甘草、苦参、细辛、橘红、冰片各0.5克。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小儿哮喘。

方解地龙、黄芩、贝母、橘红清热化痰,射干、僵蚕、白藓皮清热解毒,麻黄、苏子辛温宣肺,侧柏叶、苦参清热燥湿,刘寄奴活血化瘀、细辛温化寒饮、冰片清热醒神,全方寒热并用,活血化痰兼顾。

用法上药经科学方法,浓缩制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药0.25克。日3次,3岁以内每次2~4片,4~6岁4~6片,6~12岁6~8片,12岁以上8~10片。10日为1疗程,一般服1疗程。

方九乌鱼虎马汤

出处《安徽医学》

组成乌贼骨(去壳打碎)、马兜铃各12克,鱼腥草、虎杖根各30克,炙甘草9克,陈皮5克,茯苓12克。

功用清肺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乌贼骨味咸、涩、性温,马兜铃清肺祛痰,止咳平喘,鱼腥草、虎杖根清热解毒,陈皮、茯苓健脾化痰。敛肺与清肺相结合,化痰与祛痰相结合。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喘息加葶苈子30克;咳甚加自前6克,百部、炙枇杷叶各9克;痰多加紫苑9克,桔梗(炒)6克;气虚加党参12克,山药50克;阴虚加南、北沙参各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