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偏方

昨天晚上我把《盗墓笔记》的电影看了一遍,没啥看法,本身只是当做消磨时光的动作;这本小说我也有看,但印象并不深刻。

只不过,意外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八号当铺》;那时候看这部电视剧是看不懂的,只是觉得非常神奇。

重温的一遍之后,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说: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是亲情、友情、爱情。

你会发现一个特点,越是欲望感强烈的人越容易出卖与背叛,他们会舍弃情感,理智有时战胜不了投机取巧的内心;如果你可以拿一只眼换取月薪2万的工作你会做么?多数人都会答应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任何东西当做筹码;谁不会?那可能是获利的空间不够满意吧。

同时,我有考虑,人本身就是不能改变贪念的本性的。李敖谈过一个观念,他说啊,人比较自不量力,很多事情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而动物呢?你看小猫咪,他从来不会惹自己打不过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小动物懂得自己的处境,而人难以理解;才会出现多数的怀才不遇吧。

哪怕自己有一分才没有被赏识,我们都愤愤不平;我们高看自己的实力、甚至高看自己的未来发展;所以“人不可能得到满足”,导致什么呢?人对于需要永远存在匮乏感。

南怀瑾说够一首诗,如下: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 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 除是南柯一梦西。

这首诗词是从前的一名秀才写的,用来嘲讽人的贪得无厌。它叫《解人颐》

当然,描绘的很贴切,但是容易给人一种误解;误解什么呢?误解贪欲是错误的、误解追求是罪恶的、误解满足才是真实的。

在我看来,不管是人内心的任何一种情绪以及先天的本能反应,如果我们加以运用,都可能帮助我们成为良好的助力。

我怎么批判喜爱金钱罪恶,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不喜金钱去奋斗,怎么可能在贸易之中打造出良好的服务生态、产品生态呢?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虚荣心吧?但是虚荣心就一定是坏的么?不一定。

不是有一句,刀是没有好坏的,好坏来自用刀的人。

有人跟我说,自己内向的性格想要改变。

我通常的回答是,不必改变,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当下的性格做出更好的成长以及得到更好的结果。

谁规定内向的人不可以做销售成功?谁规定口吃不能演讲?韩非子口吃吧?他的演讲并不一定会差。

有人学了一些性格色彩理论,或者经过测试认为自己是绿色性格什么的;其实上面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性格用什么方法一样可以做到好成绩。

我个人一位,每个人都存在多重人格以及多种性格的;而且每个人都是多变的,我以前有提过自己有激发出另一面吧?

每个人都深藏着与你相反的人格,我记得小时候看(换但是怎么练成的)这部小说,里面的谢文东本来是很文弱的;后来被欺负爆发了就开始变了一个人。

所以我说啊,不要总是欺负老实人,他们不发火是不发火,他们发火逼发出来另一个反面的人格,连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狠。

性格是可以被刺激、激发出来的;但是这些不但浪费时间更是浪费精力;不如在现有基础去寻找自己良药偏方。

改变一个人的习性,是需要无数的累积与行动,尤其是价值观、与信念的程度是非常难以比转移的。

当然,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经历;譬如:我们结婚的时候说过海誓山盟的誓言。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在那边,那些誓言只能当时的誓言。

爱情有时就是火焰,这团火焰熄灭既快也既满。

每个人的习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事件,会给予不同反应;我认为我说过一句很哲理的话,我说:每个人都是千面人,在遇到不同人、不同事,他们展现的面孔也不同。

每个人的贪欲也是我们本性中的习性,这习性是先天;要知道人对于习性的需求与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后天中,我们需要熏陶自己的习性;一个人改变与进步也是不断熏陶出来的。

熏肉应该都知道吧,它需要不断的烟熏,一点一滴的把肉熏好;在佛堂之中也有熏香;熏出来的香烟是可以沾染进身体的;如果你碰到长久在熏香面前坐禅已经入定、念佛的僧人,你会闻出他身体一丝丝般的香气。

人的后天习性也是要根据这个方法慢慢地熏陶出来好的人格;那中国文化之精髓,用之于四个字“改变气质”,做到这四个字全部只需要一点一滴熏陶而出。

什么是气质?

一个人站到你面前他有没有读书人的形象,你只会一眼看出来的;换句话来说:一个阅读十多年读书人,你能看出他谈吐之间的博学多识、温文尔雅。

恰巧,一个混社会的人你也会看出来那种玩世不恭,当然我们看武侠小说有一种境界叫做“返璞归真”,但一位返璞归真的高人与普通人是表面相同本质不同。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三种演化境界分别怎么可能相同?

当然,中国社会拥有几千年间的潜规则文化还是会容易曲解很多事物的;那我们自己的话来说:规矩是什么?是人造出来的,既然是人造出来全部都是建议,算不上真理。

每个人针对于名、权、情,都逃离不了偏重的心思;所有的追求,多数是为了炫耀。

娶个漂亮媳妇、开豪车、住别墅都存有炫耀的成分?达不到炫耀的水平,我们就开始追求生存,也就是一丝安全感。

在佛家讲究不执,关于佛的这方面推荐一本书,易中天中华史的《禅宗兴起》去年我看到这本书,真心觉得是简洁、易懂、通俗的读物;如果我来评价易中天的中华史,我会说:通俗而不低俗、有趣而不松垮、平实而又逻辑。

佛教的不执,其实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欲望、放下执着、而是让我们学会多角度的看待事物,不去着迷、不去一意孤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我执是做不成大事的,我们要学会驾驭我执,怎么驾驭我执呢?

我来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说的都老掉牙了;譬如,项羽的乌江自刎,如果项羽没有僵化自己的思维,他是可以有一线生机的。

项羽人生态度就是:要么赢、要么死。

他把自己的立场之定位成为赢家与输家的循环站点;不赢就输,而刘邦不同,刘邦输掉,还是会做一名做普通人在东山再起。

这几点要我们记住什么呢?

人生是多选择,背水一战以及破釜沉舟都是小机率事件;你怎么就那么相信自己每次都可以获取胜利呢?

人是战胜不了规则的,挑战不了机率的;易经之中九四卦与与九五卦有多少人能够安稳走过呢?

一朝飞龙在天,多数都是白骨满满、尸横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