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听谁的?

王强最近为老妈、媳妇的问题很伤脑筋,老掉牙的问题:婆媳矛盾,导火索就是日常孙辈的教育、小病问题等。

王强和妻子沟通,要妻子和妈好好沟通,妻子立即反驳:“是妈太惯孩子,不是我不会处理问题,我在单位是老好人,领导、同事一致认可我的能力、人品。是妈没有原则、没啥文化、护犊子.....;而且你没有立场,两面派,和稀泥。”

王强被妈和媳妇搞的不耐烦:“算了,我们不是开批斗会,是解决问题的。”

从上面家庭会议上简短的对话来看,其实已经揭示了婆媳问题的实质:婆媳矛盾不是简单的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家庭的战争,平衡不好,会影响到家庭的根基。

婆媳同在一个屋檐下,对宝宝的养育认识和方法难免会出现摩擦。跟婆婆相处需要多一点宽容和谅解,允许对方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观点看法。“让孩子健康、快乐”是你和婆婆、家人的共同目标。

溺爱VS规矩

阿杨的宝宝4岁,平时上班,孩子婆婆帮着带。阿杨和婆婆的冲突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阿杨教育孩子“可为、不可为”,婆婆时常跑来“救火”,顺着孙子,偶尔还会抱怨几句。阿杨觉得正是给4岁孩子立规矩的阶段,原则性问题不能让步心软,可婆婆不理会这一套。

怎么办?

隔代亲,孩子对于老人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即使以前对儿女严厉的老人,对待孙辈也会溺爱。作为子女首先要肯定老人的辛苦,对孙辈的爱,然后有意识借助一些故事或现实中的例子,给老人展示一味溺爱让一个孩子变得自私、无情、任性等后果。

老观念VS新说法

果果和婆婆同住一个小区,婆婆每天接送孙女上幼儿园,冬天北方天气冷,裹得严严实实,弄得小家伙全身冒汗,果果经常和婆婆说,“小孩子不能穿的太厚,教室孩子更多,孩子遇冷容易感冒。”可婆婆总是反驳说:“捂着点好,孩子不容易感冒”,仍旧我行我素。

怎么办?

认可老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预防宝宝感冒,心疼孩子,怕孩子生病受罪。可以在宝宝注射疫苗或体检的时候,带上婆婆,听听医生的建议。或者求助老师,让老师善意提醒,让奶奶意识到不是只有儿媳这么认为。

偏方VS科学

玲玲的婆婆是朴实的农村老太太,自知斗大的字不识半口袋,在教育孩子上基本都听玲玲的。但婆婆有一堆小偏方,每当孩子有什么不舒服,就用偏方解决,让从事护士工作的玲玲哭笑不得。今年夏天,孩子长了痱子,婆婆从广场找了点土,滤细,炒熟后涂在孩子身上,结果还真管用。事后,玲玲知道后,也很无奈,玲玲觉得婆婆的做法很荒谬。

怎么办?

其实有些民间偏方确实有效。如果老人的偏方多取材于天然植物,先别急着否定,可以小心尝试下。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咨询中医,看是否有道理。如果有些方子确实不适合给孩子用,也别着急,心平气和与老人沟通,讲道理。比如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卫生习惯与几十年前不一样,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好好沟通,相信老人也不会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