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亏虚”是什么?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你知道吗?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风邪、浊毒为标,虚实夹杂是导致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病机特点,中医药治疗显示出良好优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不良反应较小,
特发性膜性肾病为病理诊断名称,中医学并无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名,由于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水肿、泡沫尿等,中医多按“水肿”“尿浊”“肾风”“虚劳”论治。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机关键为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尤以脾肾虚损贯穿始终。人体气血、津液、精液等物质正常代谢有赖于肺之通调水道,脾之运化输布,肾之蒸腾开阖和三焦之疏泄决渎。肺、脾、肾、三焦失职,导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精微物质外漏,出现水肿、蛋白尿。
特发性膜性肾病多因素体正气亏虚,外邪乘虚入体而致病。肾和脾分别为先天、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脾肾亏虚,水湿停聚,久病入络成瘀,导致机体物质代谢失常,发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亏虚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之一,依赖于肾藏精及脾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无权,清阳不升、精微下泄,肾虚则开阖失司,水湿内停,精微失藏而外泄,二者均可导致蛋白尿、水肿。
“虚”是贯穿本病的病机基础,并且指出气机郁滞虽不是主要病机方面,临证用药时亦不可忽略。患者临床常以脾肾气虚为先,脾为制水之脏,主升清降浊,肾为主水之脏,司封藏泄浊,脾肾亏虚,则水无所制而泛滥,水失所主而妄行,脾失运化,肾失封藏,故而出现面肢水肿、胸腹腔积液、蛋白尿等。脾、肾、肝三脏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肾藏精主水,开窍于二阴,肾气不化,封藏失固,则小便不利、精微外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液停聚,升清降浊失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能行其津液,则湿痰饮内生。
综上所述,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机则之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亏虚为根本,另兼有风、痰、湿、热、瘀、毒相互夹杂而致病。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邪实进一步损耗脏腑之气,虚实夹杂,是导致本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
根据病情进展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分为水肿期与非水肿期。水肿期采用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治疗,同时配合激素及雷公藤制剂抑制免疫;非水肿期激素减至维持剂量,主张采用健脾固肾法,选用四君子汤、水陆二仙丹等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