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肝偏方
#每日医聊#
中医理论认为,肝在五行属木,与春季相对应,有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的特性。
因此,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推动人体全身血液、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脏器,促进消化系统正常工作、调节人体情志等作用。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始发,人的“肝气”也开始旺盛起来。
如果肝气不顺畅,与春天的生化之气不相合。
可出现 烦躁、易怒、眩晕、面赤,甚至中风昏厥 等“肝气上逆、气郁化火、肝风内动”症状,加重或诱发诸多肝脏疾病。
另一方面,春季是人体保持肝脏各项生理功能疏通畅达的最佳时节,故春季最宜养肝。
那么,春季如何养肝?简而言之,谨记“ 三多三少” 。
中医的“火”是人体保持气血平衡的一种状态,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有所偏盛或亏虚,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 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
通俗理解的话,“少火”就是人体正常生理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供给人体所必需。
超过人体生理需求的火便为“壮火”,是病理之火,消耗人体的正气,导致疾病发生。
肝为“阴脏”,喜润喜柔、用阳喜温升、喜条达。
按中医“体阴而用阳”的道理,养肝一方面要选用温和补养之品,为人体培植“少火”以维护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过量使用助火之品,以免“壮火”食气。
“壮火食气”多见于喜欢高盐、高脂、油腻、辛辣、重口味及好饮酒之人。
因此,春季饮食提倡多食谷、菽、菜、果等素食清淡自然食品滋肝养阴。
对于本身处于“壮火”状态者,可视病情轻重审方择药。
如有 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昏脑涨 的表现,可以适当清火,但要避免大寒药物,不妨试试 清肝饮。
取 夏枯草5克、薄荷3克、白菊花5克, 用100℃开水泡5分钟,代茶饮。
其药味轻清平和,既可以清肝明目,又可以疏肝解郁,适合作为清肝降火的茶饮。
药王孙思邈 在 《千金食治》 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肝与酸相应,脾与甘相应。
肝气过旺会制约脾的功能,出现 头晕、头痛、食欲不振 等一系列症状。
因此,春季养肝应遵循“增甘少酸”的原则,可以抑制肝气过于亢盛,同时培补脾气的亏虚。
“增甘少酸”不是单纯地多吃甘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所说的“酸”及“甘”是从中医五行角度出发,凡是属收敛、固涩作用的食物都归为“酸”味,如石榴、覆盆子等。
具备补益、健脾、和缓作用的食物归为甘味,如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黑米、燕麦等五谷杂粮。
春季饮食多以健脾益气为主,可选用大枣、山药、扁豆、瘦肉、鱼类、蜂蜜、姜、大麦、小麦等具备补益和缓功效的食物,搭配新鲜蔬菜以疏肝理气。
在春季保持心情舒畅和较高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机体适应春季的升发之象。
情志状态是肝脏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因素。
中医认为怒伤肝,发怒、生闷气都易使 肝气郁结 ,导致气郁化火。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肝火”, 引发 血压升高、头痛、头晕、中风、神志不清 等肝火上扬的症状。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要多亲近大自然界,置世俗于身外,顺应自然,做到平和心态。
把得失看淡了,自然“云淡风轻”。
学会释放,在遇到不满意或不开心事情时,要勇于表达或向别人倾诉出来,不要把事情都放在心里,只有“郁”出来了,自然便不会“结”了。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
遵循子午流注学说规律,晨起小负荷有氧运动约半小时,晚11时前入睡。
在春季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周末适当踏青、郊游,观赏自然界绿色植物,吐故纳新,强身健体。
既能促使人体气血通畅,又可以实现怡情养肝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