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后是用何手段处置大哥赵匡胤年轻的妻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令人发指倒不至于,但赵匡胤对两个侄儿确实也谈不上多好,甚至还逼死了燕王赵德昭。生在帝王家,亲情薄如纸,宋太祖两个儿子的英年早逝和宋皇后生前生后遭到宋太宗的刻薄无情对待,都说明了北宋建国之初的皇位更迭疑云重重,阴谋论并非空穴来风。

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娶了三任妻子,原配孝惠皇后贺氏,生有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燕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和滕王赵德秀,但在北宋建立前便去世了。继室孝明皇后王氏比较贤惠,为人“恭勤不懈,仁慈御下”,事奉杜太后至孝,可惜在乾德元年(963年)便崩逝,年仅二十二岁。

孝明王皇后死后,中宫虚位多年,直到开宝元年(968年)太祖才立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长女,年仅十七岁的宋氏为皇后(孝章皇后)。

宋皇后柔顺识大体,与太祖夫妻恩爱无比。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日夜,太祖暴崩,皇弟光义嗣位为太宗,宋皇后被尊为“开宝皇后”。太祖为什么舍二子而立皇弟?他在五十岁的盛年突然驾崩,太宗是否真的通过非常手段(“烛影斧声”)当上皇帝,这些谜团虽然不在我们的话题之内,但太祖的妻儿确实在太宗继位后受到了很太好的待遇。

(宋皇后与宋太祖剧照)

先说说宋皇后,太宗继位后被尊为“开宝皇后”,一夜之间失去丈夫的宋皇后此时完全没有了依靠。太宗先后两次将宋皇后移居东宫和西宫,两次移居,待遇都跟着下降,不仅所配宫女少,而且宫里有节庆都很少通知宋皇后参加,对皇嫂简直冷淡、刻薄至极。就这样处于幽居之中的宋皇后在清冷孤寂的皇宫中度过了19年的光景,最终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薨逝,享年不过才44岁。

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但太宗既不为皇嫂成服,也没有命百官临丧,

这样对待前朝皇后

,完全不符合皇家礼仪,太宗的刻薄无情由此可见,百官虽然对太宗的做法多有意见,但有异议者几乎都遭贬官,宋皇后既不能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在北宋所有皇后中,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也仅宋皇后一例。直到神宗在位后,宋皇后依然未能与太祖合葬,只是被 升祔太庙。

太宗为什么会对皇嫂如此薄凉绝情,后世史学家如 李贽等认为太宗这么做,是与宋皇后在太祖驾崩当夜的所作所为有关。

据司马光在他所著《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这段话什么意思?说的是太祖驾崩那会,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继承大统,王继隆却以太祖约定传位于晋王为由,不召秦王却召晋王进宫。

事发突然,来的不是秦王却是皇叔晋王,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就这样被迫承认了晋王继承大统的事实。宋皇后惊愕之中甚至于流泪表示“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这是一个几近绝望的女人基本的求生本能,见继位已成事实的晋王自然是极力配合演了一出哭戏,对宋皇后保证会“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个记载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可是仔细分析,我们还是会发现些不一样的信息,如果太祖确实与太宗有过“金匮之盟”的约定,那么太宗作为合法继承人,是不存在异议的。

宋皇后何以违背太祖之意改弦更张要立秦王为帝,而身为宦官的王继隆明显深知内因,才违背宋皇后意愿迎接晋王入宫。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宋皇后见到晋王的表情是错愕失色,乃至于惊恐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的内幕?

从太宗继位后,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薄凉,却不得不让后世怀疑太祖的死因和太宗继位的合法性。这一些虽然我们暂时找不到答案,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太宗对皇嫂如此薄情,必定是出于报复,也和立嗣之事有关,如果宋皇后真的违背了“金匮之盟”欲改立秦王,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太宗继位后为什么会对两个侄儿长期猜忌和对皇嫂薄凉无情。

(赵德芳剧照)

太祖的两个儿子燕王赵德昭和秦王赵德芳,更是长期受到太宗的猜忌,毕竟作为太祖的儿子,他们的存在对太宗的皇位是有威胁的。秦王赵德芳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2岁,而对于赵德芳之死,《宋史·宗室传》仅仅以“寝疾薨”三个字简单带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宗室成员,连得了什么病,怎么死的都没有记载,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22岁的年龄便去世,这在生活条件优越的皇室也是难以令人接受,联想到太宗对其皇位同样构成威胁的四弟魏王赵廷美(有说法认为“金匮之盟”的皇位顺位是太宗百年后需传位于赵廷美)地贬斥,我们很难将秦王赵德芳得死认定为自然病死,被太宗设法害死也是有可能的。

(燕王赵德昭剧照)

而燕王赵德昭的死则和太宗有直接的关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太宗攻打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太宗不知所踪,有人谋立赵德昭为天子,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

因为这次北伐幽云无功而返,回到京师后的太宗很长时间都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上朝时赵德昭好意跟太宗提起此事,却惹来太宗不悦,他带着怒气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显然是对北伐时部分人谋立赵德昭为天子的流言耿耿于怀,可是赵德昭为人刚烈内敛,他没有谋夺皇位的想法,叔父却乱加猜度,赵德昭心里想不通,退朝后竟然在家里拔剑自刎来证明自己并无篡位之心。得知此事的太宗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大哭到:“痴儿何必这样啊?”为了表示心中的愧疚,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

宋太宗无情的迫害两个侄儿和四弟,无外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但手段却过于阴险。逼死秦王,远贬魏王,害死燕王,真的是生在帝王家,亲情薄如纸。而对皇嫂竟然薄情到不允许与太祖合葬,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都在透露着一个信息。

那就是太宗的皇位来的并不正,围绕宋初关于“烛影斧声”、“金匮之盟”这一系列的争议,都给后世带来了太多的悬念。最是无情帝王家,即便最亲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将亲情抛之脑后,将所有对自己有威胁的亲人毫不留情地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