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笨人变的聪明?

如何让自己变聪明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一项“让人聪明”的实验。  

研究人员给100个参与实验的人每人一份“变聪明指南”,让他们在一周内各自尽力按照指南上的建议去做。这些建议包括“蒙住眼睛在家里走动”、“用‘非正手’操作鼠标、每天一个小时”、“玩拼字游戏或字谜游戏”等。

实验结束后,绝大多数志愿者都表示自己从中受益。其中有一些人的智商竟提高了40%。

这是个简要的“变聪明指南”,你不妨一试:

周一:骑自行车、走路或乘公共汽车上班;晚餐吃鱼

周二:从词典里挑几个不熟悉的词,并用它们造句、会话

周三:做普拉提(运动),或沉思冥想;和陌生人交谈

周四:走一条不同的路线上班,看排行榜或者“脑筋急转弯”

周五:不喝咖啡,不喝酒;把购物清单背下来

周六:用“非正手”(通常不用的那只手)刷牙;淋浴的时候闭上眼睛

周日:做填字游戏;轻快地散步

(摘自3月14日《世界新闻报》作者陈卓)

上篇文章在很多地方看到转载。今晨用Google搜“能让人变聪明的试验”,立即有597000条信息。唉,按次看下去,一定会晕倒,变得愚笨。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做一些类似的尝试。综合以上周一到周日的指南建议,一念反思后,发觉挺有趣:

我有时骑车上班,穿越居民区和步行街,一路欣赏自然风景变化,吹新鲜的风,或慢条斯理,或飞车神速,市井嘈杂,人群纷忙。眼观八路而无物,耳听四方而无声。

一周会吃几次鱼,(主要是红白肉类注水或者有病,尽量不买。)可能买鲫鱼、鳊鱼、乌鱼(做酸菜鱼),也可能从难得一遇的野生鱼虾卖主手里高价淘来黄鳝(家养的传言是用避孕药催肥的,一概不敢买),盎刺鱼等等。吃鱼时要小心刺,这也许是磨练我们耐心和生存本领的机会。长此以往,我能将一条鲫鱼吃出完整的主刺和侧刺,摆放整齐可作干骨标本。家人无不惊叹我的剔鱼功夫。如果可以按照谁最会吃鱼吃的鱼多得出结论,我应该是家里最聪明的人。其实专家应该建议吃虾(河虾、龙虾、对虾均可)或者蟹,我就有理由建议家人多多买虾蟹,虽然贵,但只要能变聪明,就值!专家还应该建议人多多啃骨头,比如鸡鸭爪子脖子都是难度很大的活,要靠耐心和很好的啃剔功底才能不浪费。我想,这多少可以提高人的智商,因为单纯食肉,人的大脑并不活跃,而是处于低弥状态,只有剔骨啃噬时,人才有拼搏亢奋的感觉。我个人感觉:骨里的肉不仅香,还蕴含了科学家还没有揭开的智慧因子。强烈想大声疾呼:要想变聪明,请吃鱼虾啃骨头(有点像养猪宣传口号)。

以上当然是戏谑之谈。其实,研究人员所建议的认不熟悉的字,做运动,沉思冥想,和陌生人交谈等等,都是想让我们的大脑处于运动和相对休息的状态。万事都有其规律,而平衡是贯穿其中的根本。我们习惯了不思考,不费心思,于是,呆滞而无动于衷,麻木而无悲无喜紧接着就来了。大人往往比小孩容易感到精神萎靡,困顿乏力。小孩子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尝试,对很多的事物都处于揭发和探索状态,所以他们只有在熟睡时才不思考不亢奋,而在醒着的时候仿佛精力无穷,聪明伶俐。大人每天都干些什么呢:没趣味地看报纸,并不算账记帐地购物,机械操作地上班,对新鲜的事物视而不见,等等。总之,大脑处于休庭状态,精神不放松也不紧张,所以,一天天记忆力减退,一天天变“笨”。

简单思考之后,我建议自己:

1、每天学会一个新鲜的事情,比如:学唱一首歌,学讲一个笑话、字谜或脑筋急转弯,或者背几个单词。还可以写点字,就像这种SPACE文,串字的时候也是一种简单的思考。

2、午餐后轻松地散步,深呼吸,告诉自己,努力工作的同时要知足常乐。

3、买菜时积极口算,先于小贩报出菜价,并尽力还价,从中得到讨价交谈的乐趣。

4、每周做一次大扫除,让生存的环境尽量清洁舒心。爱屋胜过羡慕,自家的窝最可爱。

5、做好兼职工作,并从中得到正职不能得到的乐趣。在兼职中实现真我性情的释放。

6、有空逛逛街,学会讨价还价,学会购物,体会得到和放弃。每天阅读,留意新闻,和现实的生活并肩而行。多和家人在一起。

7、不要连续两天穿一样的衣服。每天着装搭配不同,并适当地淡妆。留心天气变化。

8、看电视广告以及各类杂志,思考时下流行着什么,并保持理智的认同。

9、读书看电视电影,从欣赏的角度揣摩好人坏人的做人方式和能力,学会体谅和关爱别人,也从中反省该如何有效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10、每天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变得聪明?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