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捐赠抗疫物资
一、盲目的社会捐赠丰富了救助资源但也带来管理负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由于“封城”措施加之春节期间各生产企业休假,导致在一些疫情严重地区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出现了紧缺的情况。一方面,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紧急调配全国资源全力支援武汉等地抗击疫情,另一方面,民间社会捐赠也被激活,国内外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了大量资金和物资。
纷至沓来的捐赠,客观上确实丰富了救助资源,增强了抵抗疫情能力。截至1月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机关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接受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款物84972.32万元。即便拥有如此庞大的捐赠款物,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捐赠物资的处理本身也需要成本。
“有什么捐什么”的实际行动,出现“所捐非所需”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过剩堆积、毁损、过期、变质等问题。三是存在捐赠方“蹭热度”式捐赠,捐赠物资质量不过关。一些厂商为了在疫情爆发期间树立良好社会声誉,因为将清理库存或者产品换代而剩余的一些物资捐给疫区,赚了名誉又清理了库存。
:红十字会、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应当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积极开展“抗疫”救助活动。在遇到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等情况,需要开展公开募捐活动时,必须由具备募捐资格的主体进行。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相关募捐活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接受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条件的捐赠,更不能对受益人附加违反法律法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条件。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