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药食同源能够从粥膳得到最好的体现吗?

粥膳是我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黄帝烹谷为粥。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当时的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粥膳改善病症的事迹。到了隋唐时期,粥膳继续发扬光大。《诸病源候论》与《备急千金要方》中分别记载了一些粥膳食疗方和民间偏方。如谷皮糠粥可以改善脚气病,羊骨粥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等。

粥膳在宋代也很受欢迎,当时的《太平圣惠方》中就记载了一百多个粥膳方;《养老奉亲书》中也记载了数十道粥膳食疗方,如用苁蓉羊肉粥治疗虚劳、用生姜粥治疗反胃呕吐等。

金元时期,粥膳同样也有发展。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对粥膳食疗很有研究,在其著作中,专门介绍了几十个最常用的粥膳食疗方。元代邹铉在《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续增篇幅,著成《寿亲养老新书》,增补了几十个粥膳食疗方。当时,粥膳养生还得到了皇室宫廷的认可。元代负责宫廷膳食的太医就曾收集过不少滋补强身、辅疗病症、养生延年的粥膳配方。至于明朝时期,粥膳养生已经十分普遍。明代名医李时珍通过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从医经验,编著了《本草纲目》一书,收录了很多粥膳食疗方。而明代编撰的《普济方》共收录了近二百个粥膳方。清代著作《老老恒言》中也记载了近百种粥膳方。

由于粥膳制作简单,取材方便,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因此被广泛接受。到如今,食用粥膳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有文化积淀而又时尚健康的养生方法,不仅粥膳的种类极其丰富,而且普及程度也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