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药浴治疗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由于皮脂溢出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初起头皮出现糠秕样脱屑,产生成层的油腻性鳞屑,其后皮肤轻度发炎,伴有脱发;或表现为成片油腻而粘着的黄色结痂,间有渗液,发炎较明显。前者为鳞屑型,后者为结痂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痒感,病变可累及颜面、颈、胸背及上腹等处。
方一组成新鲜乌骨鸡蛋3枚。
用法鸡蛋打破后搅匀,加入水2 000毫升,取汤液浴头,每日1~3次。
功用养血润燥。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鸡蛋性味甘平,功能滋阴养血润燥,近年药理学研究表明,鸡蛋所含的物质对体表炎症及烧伤有良好的愈合作用。
方二组成小麦麸50克,生姜30克。
用法将上两物同煎,取汁洗患处。
功用清热,解毒,杀菌。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小麦麸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性味甘凉,能治疮痈肿毒。配生姜杀菌解毒,对脂溢性皮炎炎症较甚者颇为适宜。
方三组成新小胡桃6枚,牛乳100毫升。
用法将小胡桃去壳捣烂,与牛乳同煎成膏液,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解毒。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小胡桃即小核桃,功能润燥。牛乳性味甘微寒,有解热毒,润皮肤的作用。两者相配外用,对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的头皮白屑增多颇有效。
方四组成杏仁、胡麻各适量。
用法将上两物捣烂取汁,外洗患处。
功用润燥解毒。
适应证头皮白屑。
说明杏仁,能治诸疮疥,消肿,胡麻即芝麻,有解毒润燥的作用。
方五组成艾叶、菊花、防风、荆芥、甘松、蔓荆子、地肤子各9克,薄荷、藿香各6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后,倒入盆内,待温洗患处。每日1次,若多洗收效快。每剂可洗4次。
功用祛风,止痒,生发。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艾叶,能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故可治头风。菊花、防风、荆芥等均有祛风止痒的作用。
方六组成生地黄、首乌各30克,黑芝麻梗、椰树枝各5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数沸后,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患处。熏时上盖头巾,以防热气散失。每日1剂,早午晚各1次,每次30分钟。洗后用干毛巾覆盖头部避风。5日为1个疗程。
功用养血滋阴,祛风生发。
适应证脱发(脂溢性脱发)。
说明生地黄、首乌、黑芝麻均为养血滋阴之品,方中用此意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椰树枝则有祛风凉血的作用。
方七组成透骨草、侧柏叶各120克,皂角60克,白矾9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0分钟,待温后洗头,每次15分钟,每周洗2次。
功用燥湿,除脂,止痒。
适应证脂溢牲脱发及脂溢性皮炎。
说明透骨草功能祛风除湿,皂角亦有疏风气的功效;白矾燥湿杀虫,侧柏叶治疗脂溢性脱发有良效已为临床所证实,诸药合用,有燥湿、除脂、止痒功效。
方八组成桑白皮35克,五倍子12克,青葙子6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15分钟,待温后洗头。每次20分钟,每周2次。
功用祛脂,乌发,护发。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桑白皮功能行水消肿,青葙子功能祛风热,五倍子则有收敛生发的作用。
方九组成天麻、白芷、防风各S克,桑叶、羌活、银花、薄荷各3克,川椒2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发。每次洗15~20分钟,洗毕避风。
功用清热明目,洁发令柔。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天麻有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之功效,配伍白芷、防风、羌活,则增强祛风之力;桑叶、银花、薄荷功能疏风散热,川椒祛风胜湿。诸药合用,祛风热,止脱发。
方十组成羌活、桑叶各4.5克,川芎、白芷、藁本各6克,天麻、甘菊花、薄荷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发。每次洗15~20分钟,洗毕避风。
功用清热祛风,洁发光泽。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本方作用与上方相同,仅增川芎活血凉血,藁本祛风,甘菊花疏热,故功效更强。
方十一组成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参15克,明矾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半盆,煎沸,洗前先剪短头发,再用小毛巾蘸药水反复洗头皮,每次洗15分钟,每日用药1剂,每天2次,隔3天再洗。
功用收敛,祛风,止痒。
适应证头皮脂溢性皮炎。
说明苍耳子有祛风散湿之功,能治一切风气。王不留行功能行血,能治风毒。苦参、明矾皆为清热燥湿之品。
方十二组成陈艾叶50克,雄黄15克,防风、花椒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沸,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洗1~3次。
功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艾叶功能燥湿祛风,其放置年久而陈者,燥湿之力更强。雄黄有解毒燥湿之功,防风、花椒则能祛风除湿。诸药合用,解毒杀虫,祛风止痒,故对脂溢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
方十三组成苦参、野菊花、白鲜皮各35克,硫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洗患处。每日1或2次。
功用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苦参性味苦寒,有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故又能治风杀虫。野菊花功能清热解毒,硫黄有燥湿解毒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方十四组成白芷150克,鸡子3个,川芒硝90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先煎白芷,滤去渣,待稍冷,纳鸡子及芒硝,搅拌均匀后,洗头。
功用祛风止痒,除屑洁发。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白芷祛风散湿之要药。能治疗头风及皮肤游走之风。芒硝清热燥湿,鸡蛋亦有祛风之功。
方十五组成黄连须、黄芩、黄柏、大黄各9克,龙胆草6克,枯矾12克。
用法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煮沸待温,去渣,洗头。隔日1次。
功用清热泻火,去油护发。
说明黄连主治痛痒、疮疡、斑毒、疳痘而邪热有余者,说明方中黄连清热解毒为主药,再配伍黄芩、黄柏、大黄、龙胆草等。其清解之力更强。
方十六组成苦参310克,百部、野菊花、凤眼草各90克,樟脑125克。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装人大口瓶内,加入75%乙醇(或白酒)5 000毫升中浸泡7日后,过滤去渣,留液,再加入樟脑(研粉)溶化后备用。用时用纱布蘸药液,擦洗头皮,每日1或2次。
功用灭菌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凤眼草为臭椿树的果实,功能除湿止痒,樟脑气味芳香,功能祛风除湿,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外涂局部对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止痒作用。苦参、百部、野菊花均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方十七组成苦参60克,百部15克,透骨草、白鲜皮、蛇床子、艾叶各30克。
用法上药煎水洗头,2日洗1次。
功用祛风,除湿,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本方所用药物均为祛风除湿之品,目前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因风湿所致的各类皮肤疾病。
方十八组成蔓荆子、防风、苦参、川椒各10克,火麻仁30克。
用法上药煎汤,趁热温洗头部。
功用祛风,润燥,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火麻仁功能祛风润燥,能治发落。
方十九组成白鲜皮、白芷、野菊、大黄、九里香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温洗头部。
功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九里香功能行气活血,祛风除湿,能止疮痒,去皮风、故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疾病。
方二十组成透骨草65克,龙葵3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
功用祛风止痒。
适应证头部脂溢性皮炎。
说明龙葵性味苦寒,能洗疥癞痒痛,祛皮肤风。临床实践证明,本品具有消肿止痒和微弱兴奋作用,药理学实验亦表明,本品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方二十一组成透骨草、丹参、皂角刺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润燥。
适应证脂溢性皮炎。
说明方中透骨草、皂角刺均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丹参有活血润燥的功效。
方二十二组成苦参、侧柏叶各30克,荆芥、防风各20克,白芷、薄荷、雄黄各10克。
用法上药煎汤熏洗患处,每周1次。
功用祛风燥湿。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上述药物均具有祛风燥湿之功,对因风湿所致的各类皮肤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方二十三组成何首乌、苦参各30克,枸杞子、黄柏、旱莲草、龙胆草、干姜、地肤子各20克,白鲜皮15克,辣椒秸100克。
用法上药每剂煎2次,每次煎煮20分钟,将2次煎煮的药液相混以备外用。先用溶少许食盐的温水清洗头部,擦干后,用棉纱布蘸取药液反复涂洗脱发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洗后再用鲜姜汁或鲜姜芽汁涂于脱发处。
功用养血凉血,清热祛风止痒。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说明方中首乌、枸杞、旱莲草滋补肝肾、补血生发;龙胆草、黄柏、苦参清泻肝火,滋阴降火;白鲜皮、地肤子、干姜、辣椒秸祛风止痒。诸药合用,滋补肝肾、益气生血、凉血清热,故使毛发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