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药浴治疗疝气?

疝气是指体腔内任何脏器从正常位置经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空隙处突出者,因其有物突出身体表面,好比积土成山,并由厥阴气滞而发故名。疝气的范围较广,名称繁多,中医有水疝、气疝、狐疝、寒疝、筋疝、血疝、癫疝等七疝之名。现代医学则根据部位分为先天性横膈疝、脐疝、腹股沟斜疝、切口疝等,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最为常见,其病因是腹股沟存在先天缺陷或腹壁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咳嗽、排便等)使内脏突出而成。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经之脉循阴器而抵少腹,当寒湿下受或号哭忿怒,致使肝气郁结,气滞不通,筋脉不利则成本病。故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说:“诸疝皆归肝经”。其临床表现多在腹股沟或阴囊部出现肿块,初期较小,有时有隐痛或胀痛不适感,逐渐增大后呈梨形,按之柔软,并其有回纳性、带蒂柄、冲击感等三大特征。严重者如发生嵌顿性疝,会造成肠坏死。

方一组成马鞭草150克。

用法上药用水2 000毫升,煎沸后倒入盆中,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清热消肿,活血。

适应证男子阴肿。

说明马鞭草,凉血破血之药。主治男子阴肿。

方二组成雄黄5克,白矾5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加水1 500毫升,洗患处。

功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雄黄能散结滞,通行气血。白矾功能酸敛收涩,甘草则有通经脉、利血气功效。

方三组成花椒30克,胡葱7个,全瓜蒌1个,陈醋250毫升。

用法上药用水煎煮,前3味药取汁,然后对入陈醋搅匀,以纱布蘸液,熏洗患处,每日2次。

功用温经、理气、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花椒温中去痹,除风邪气,治吐逆疝瘕。胡葱、瓜蒌、醋皆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方四组成白矾30克,雄黄15克,生黄柏21克,橘叶10克,葱白10根。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取汁,趁热熏洗阴囊。

功用理气、燥湿、止痛。

适应证疝气。

说明黄柏入肾,能燥湿,又能清热解毒。橘叶理气止痛,历来为治疝之要药。

方五组成生香附、木瓜、苏叶、橘叶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用干净毛巾浸药液,先洗患部10分钟左右,再浸透稍拧干,热敷患处,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止痛。

适应证小儿疝气。

说明香附专治气结,橘叶功能行气散结,木瓜、苏叶亦有此功,故本方对小儿疝气有效。

方六组成茶叶10克,橘叶20克,老生姜25克,淡豆豉30克,白术、食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20~30分钟,先熏后洗,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温经健脾,散寒止痛。

适应证小儿虚寒性疝气。

说明茶叶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橘叶理气止痛,为治疝之要药,生姜温散寒邪,豆豉、白术健脾理气,食盐引诸药直达下焦(病所)。

方七组成大小茴香各60克。

用法上药水煎沸,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适应证寒疝。

说明大茴香,温经祛寒,可治寒疝。小茴香亦为治寒疝之要药,两物相伍,并熏洗患处,温散客于肝经之寒邪,疏通郁于肝经之滞气,使寒疝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