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组织,引起以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为特征的临床表现。过去我国北方地区常有本病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已基本消灭。
病原
病原体为丝菌支原体,革兰氏阴性菌,球形或多形的极小微生物,对外界抵抗力较弱,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中,重症病例的乳、尿和阴道分泌物中也含有大量病菌。
牛群转移,聚集,圈舍拥挤,饲养管理不良,冬、春气候异常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舍饲期间的牛易发,犊牛少见。牛吸入污染的空气、尘埃,或食入污染的饲料、饮水即可感染发病。在本病常发地区,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散发;在新发生的地区,多发生在引入病牛或带菌牛之后,可呈暴发或地方性流行,造成大批病牛死亡。
症状
潜伏期2~4周,最短1周,最长4个月。病初,由于病菌在一些毛细支气管壁增殖,引起轻微的病症反应,如体温升高,运动时短干咳嗽等,易被忽视。随着病变的蔓延,症状逐渐明显,出现急性或慢性症状。
急性症状呈急性胸膜肺炎的症状。病牛高热,达40~42℃,稽留不降。全身软弱无力,头颈伸直,前肢张开,不愿卧下,呼吸极度困难,鼻孔张开,常发出“吭”声,呈腹式呼吸,肋间有痛感,胸部听诊肺泡音减弱或消失,有啰音、支气管呼吸音和胸摩擦音,健部肺泡音增强;叩诊呈混浊音和水平浊音,后期可视黏膜呈紫蓝色,胸前皮下水肿,脉搏快而细弱,常出现慢性臌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尿少而黄;最后病情恶化,心力衰竭、窒息而死。病程2周左右。
慢性病例多由急性病例后遗而来,少数一开始就取慢性经过。病牛食欲时好时坏,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逐渐消瘦,常有短咳,胸部听诊、叩诊变化不明显,胸前、腹下、颈部常有水肿。病牛经过治疗可以康复,成为带菌牛;若外界条件不适而使牛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转为急性。
剖检主要呈纤维性胸膜炎的病变,肺部呈大理石状的肝变区,胸腔内积有无色或黄色浑浊的液体,胸膜出血、肥厚,并与肺部病变部粘连,表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内有蛋花样纤维素凝块。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情况可初步诊断。也可作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补体结合反应进一步确诊。
治疗
1.914,每千克体重10毫克,极量4克,临用时,用灭菌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配成10%溶液,静脉注射,每隔2天1次,共3~5次。
2.土霉素,犊牛每天每千克体重50毫克,分2~3次灌服,连续5~7天。
3.林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复方914A,肌内注射,每日1~2次疗效较好。
4.配合应用10%高渗糖液输液,结合强心、利尿、祛痰、健胃剂,并静脉注射氯化钙,以促进渗出物的吸收。
5.治愈的牛仍长期带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扑杀病牛比治疗病牛更经济合算。
预防
(1)坚持自繁自养,不向疫区购牛。如需引进牛只,一定要加强检疫。
(2)对疫区和受威胁的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氢氧化铝菌苗,大牛2毫升,6~12个月的小牛1毫升,臀部肌内注射;或用盐水苗在距尾尖2~3毫米处皮下注射,大牛1毫升,6~12月龄的小牛0.5毫升。注射后3~4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注射后出现反应者用914治疗。连续免疫预防注射3~5年。
(3)本病传播缓慢,不易消灭,危害严重。因此,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上报,严格封锁疫区,隔离治疗病牛。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用10%~20%石灰乳或2%来苏儿溶液消毒。宰杀病牛后病变部焚烧或深埋,其余的高温煮熟后可供食用。检出的健康牛用疫苗接种,可疑牛则不应接种,必须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