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酒的历史

中国的酒在于“陈”,而众多国酒中就数五粮液历史悠久了!

中国酒是很讲文化的,因酒而有文化,因文化而使酒得以兴盛。常年居排行榜第一的大概当属茅台,能和茅台酒相比肩的就是五粮液了,论酒质,五粮液和茅台大概不相上下,甚至高于茅台,但因为“红军没有喝五粮液,因为总理喜欢喝茅台。差了这么两条,五粮液永远也赶不上茅台”的说法常被人当作笑谈。笑谈归笑谈,无法抹煞“五粮液”作为“国之瑰宝”的地位,相传明朝初期,四川宜宾一位姓陈的老板,创“温德羊” 酒坊,潜心研究,探索出杂粮酒的配方,嫡传六代。到了清代,因陈家绝子,最后一代陈三便将“秘方”口授给徒弟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根据其“秘方”几经调整,确定了新配方。1929年,宜宾县团练局长雷东垣有一天大摆家宴,席间使用杂粮酒,满堂称绝。在坐的举人杨惠泉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从此,邓子均就把自己配制的杂粮酒改名为“五粮液”,五粮液因此而得名。说起“五粮”二字,比茅台多了几分平民气质。粮者,食也。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五粮”名字的厚重气度更深地扎根在了民间。

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粱,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中国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五粮液的生产技术,源于唐代的“重碧酒”,后经宋代的“荔枝绿”酒、明代“杂粮酒”生产技术的演变而形成。早在唐代,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宜宾,曾在《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云:“重碧拈春酒”。说的就是现今的五粮液了。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09年,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了杂粮酒以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已将达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