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发炎中药偏方
您的舌苔是红苔黄腻么?还是黄燥?
说到口苦 中虚上逆可以导致口苦 而且楼主胃不好 说明是胃气不舒,不代表肝胆湿热更不代表有实热 请问楼上几位大小柴胡汤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加石膏的那位 不能因为病患说了肝胆湿热你就认为是吧 你从哪里看出有湿热了就给那么多石膏吃 胃本来就不好还用大量石膏?以下复制了一些仅供参考。上面说的 对症不对人 希望几位楼上的不要介意。
食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 胃失和降: 治则:和胃降逆。 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12g、代赭石30g、党参12g、清半夏12g、甘草12g、大枣4枚、茯苓15g、白术12g。 阐述:此方为和胃降逆的主方,方中重用旋复花、代赭石以治胃气上逆,减少反流;党参、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等健脾益气、宽中止痛。清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若反酸明显者加锻瓦楞、乌贼骨等;若消炎止痛加延胡索、杭白芍、银花、黄芩、板兰根等。 2、肝气犯胃: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四七汤加减。苏梗10g、陈皮12g、清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2g、木香10g、香附15g。 阐述:肝气郁结,必克脾土,导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治以四七汤加减,正是对证之药。药证相应,疗效则显。方中苏梗、柴胡、香附疏肝理气;陈皮、木香调和胃气;半夏、茯苓、竹茹和胃止呕。如心烦口苦加黄连、龙胆草;便秘加大黄、枳实等。 3、 胃阴不足: 治则:滋阴养胃。 处方:麦门冬汤加减。麦冬15g、天冬12g、石斛10g、花粉12g、玉竹10g、甘草6g 清半夏9g、竹茹12g、生地15g、元参15g、陈皮129、郁金12g。 阐述:肝郁气结为时日久,必耗损胃阴,虚热内生,这可能正处于反流性食道炎的发作阶段。治疗宜滋阴润燥、生津和胃,方中麦冬、天冬、石斛、花粉、玉竹、生地、元参生津润燥、和胃养阴;半夏、竹茹降逆止呕;陈皮、郁金理气解郁。如热象明显者加黄连、银花,胸骨后疼痛加重者加五灵脂、延胡索等。 4、 脾胃虚寒: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清半夏9g、吴茱萸 6g、砂仁9g、旋复花12g、代赭石24g、木香6g、甘草6g。 阐述:本病迁延日久,郁结耗气,阴损及阳,终致气虚阳亏,形成脾胃虚寒之证。治疗宜腱脾和胃、益气温阳,佐以降逆和胃。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吴茱萸温中和胃;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止呕。若久病肾阳亏损者,可加附子、肉桂。此方运用于反流性食管炎的久病体虚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胃虚寒,因此临床治疗上必须抓住病机关键,在辨证基础上着重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改善食管括约肌功能。在抑制胃内容物反流方面,着重应用旋复花、代赭石,后者剂量可用到30~40g服,并配以姜、竹茹、清半夏、干姜,抑制胃酸方面,可重用煅瓦楞、海螵蛸、白芨等;消炎止痛方面可用大青叶、金银花、威灵仙、延胡索、川栋子等;脾胃气虚方面可用党参,白术、黄芪可用到30~40g;肝气郁滞方面可用柴胡、郁金、白芍、枳壳等。诸药合用能起到改善食管括约肌功能,抑制胃气上逆和减少胃酸反流等作用。若同时伴用西药酸剂及胃复安等,则疗效更佳。 成药及简易方: (1)山楂内消丸:山楂1000g、焦六曲麦芽各150g,连翘、枳壳各60g,研为细末,另加蔗糖600g,加水270ml后与炼蜜为丸,每次服6~9g,每日二次,用于本病有吞咽障碍、胸闷灼痛、饮食难下者。 (2)五汁安中饮:由五汁饮化裁而来。韭汁1份、牛乳6份、生姜汁1份、梨汁3份 藕汁3份,混匀后煮沸,然后温服。每天三次,每次20ml,或慢慢频服。 (3)食道炎经验方:沙参,麦冬、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各100g,胖大海50g 研成细粉,蜜调分成150丸,每次1~2丸,每天三次。用于本病有吞咽疼痛或梗阻感者。(4)降气消痰方:全瓜蒌、红藤各15g,法半夏、莱菔子、枸杞子各12g,黄连5g,降 香、苏子各10g,代赭石30g,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痰热较明显的患者。 (5)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10g、薤白12g、半夏6g,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反 酸、烧心、恶心呕吐较明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