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食疗药膳

(1)姜糖饮

[原料]生姜10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瓷杯或保温杯中,沸水冲入,加盖浸泡5分钟,加入红糖溶化即成。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如得汗不畅,一小时后可再服一次。

[功效]说明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加红糖不仅为了调味,因红糖性温,能协同生姜发汗和胃。民间多用此方防治淋雨受寒,颇验。

(2)葱白粥

[原料]连须葱白7根,粳米60克。

[做法]先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葱白,稍煮一、二沸即成。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功效]葱白发散风寒,和胃止痛。《神农本草经》称能“主伤寒寒热,出

汗,中风,面目肿”。说明其发散之力颇强,入粳米煮粥,可促进出汗作用,又

能调和胃气,使发汗而不伤正。

(3)二根汤

[原料]大白菜根3个,大葱根7个,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大白菜根、大葱根洗净切片,加水适量,煎煮10分钟,加入红糖溶化。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功效]大白菜又名菘,《本草纲目》称能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加葱白、红糖温寒发汗。用此方治外感风寒之兼有肠胃症状者较宜。

中医治法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常方]荆防败毒散

[方义]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

[处方]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每日一剂。

[加减]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中药处方

(1)加味香苏散

[主治]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处方]紫苏叶4.5克,陈皮、香附各3.6克,甘草2.1克(炙),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2片。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2)三拗汤

[主治]疏风宣肺,止咳平喘。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闷气促。

[处方]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220毫升,加姜钱5片,同煎至160毫升,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卧,取微汗为度。

(3)芎术香苏散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鼻塞声重。

[处方]川芎、香附、紫苏各120克,甘草30克(炙),苍术、陈皮各6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穴道治疗

(1)按摩疗法

[取穴]风池、百会。

[做法]患者坐稳。家人站其前,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五指叉开,自前发际沿头部擦向后发际,由慢渐快,反复摩擦头皮,头发长者(女性)可用布巾裹包,在巾上施术。先擦头左侧,再擦头右侧,最后擦头中部,操作5分钟左右,以头皮灼热为度;继而再以十指交叉,双际小鱼际合擦风池穴部2分钟;最后双手大把抓拿头发数下,虚拳捶击百会穴及其周围部数下。

(2)针灸疗法

[取穴]列缺、合谷、风池、风门。挟湿加中脘、内关、足三里。

[做法]取手阳明、太阴和足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以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3)艾灸疗法

[取穴]风池、风府

[做法]从耳后骨突下缘向后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这就是风池穴,左右各一个风府穴:取穴时,顺着我们的后脑勺往下会摸到凹陷,这就是风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