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5 耳针疗法 6 耳针麻醉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穴 1 拼音

ěr xué

2 英文参考

Auricular 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ar acupoin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耳穴为耳针疗法施术穴位的通称[1]。耳穴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2]。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且有压痛和低电阻等特点[2]。一般以探棒按压或以耳穴探测器探查其敏感点来定穴[2]。耳朵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耳针理论将耳廓比喻为胎儿全身屈腿抱膝并倒置的缩影,耳垂与头面部相应,耳舟与上肢相应,对耳轮和对耳轮的上下脚与躯干和下肢相应,而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则主要分布在耳甲艇和耳甲腔[1]。人体的脏腑或形身部位有病,往往在耳廓的这些相应部位出现压痛、变形、变色、结节或导电性异常的点,可在这些点上施术治疗[1]。

4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

耳穴的名称、定位和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中

耳轮脚

呃逆、黄疸、皮肤病

直肠

直肠下段

耳轮起始部,近屏上切迹处

便秘、脱肛、痔疾

尿道

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尿道炎、尿潴留

外生殖器

在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阳萎、 *** 炎、 *** 炎、外阴瘙痒

***

位于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

痔疮、肛裂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尖前

痔核点

与对耳轮上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处

痔疾、肛裂、肛周脓肿

耳尖

耳轮顶端

发热、高血压、角膜白翳、外眼炎症、疼痛

耳尖后

位于耳廓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后部

结节

肝阳1.2

耳轮结节处

肝炎、转氨酶升高

3.4.5.6

扁桃体2.3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分为五等份,共六穴,由上而下依次为输、轮2、轮3、轮4、轮5、轮6

发热、扁桃体炎、高血压

耳舟

耳舟顶端

指部疾患

凤溪

过敏区、荨麻疹点

指腕两穴之间

肝炎、转氨酶升高

锁骨

与轮屏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肩关节周围炎、无脉症

将指与锁骨之间的耳舟部分为五等份,

腕部疾患

共六个穴,自上而下的第二穴为腕、第三

肘部疾患

穴为肘、第四、五穴为肩

肩部疾患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轮上

对耳轮上脚的后上角,近耳舟部

脚气、趾部疾患

对耳轮上脚的前上角,近三角窝部

跟部疾患

踝关节

在趾、跟区下方处

踝部及踝关节疾患

膝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中1/3部

膝部及膝关节疾患

髋关节

对耳轮上脚的后1/3

部(与腰骶椎穴相近)

髋部及髋关节疾患

对耳

轮下

对耳轮下脚的后1/3部(与腹穴相近)

臀部疾患

坐骨神经

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坐骨神经痛

交感

下脚端

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

内脏疼痛、心悸、自汗、盗汗

对耳轮

颈椎

自屏轮切迹至对耳

颈部及颈椎疾患

胸椎

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份,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

胸椎疾患、胸背疼、 *** 疾患、泌乳不足

腰骶椎

椎,上2/5为腰骶椎

腰痛、腹痛、腰椎疾患

颈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落枕、斜颈、甲状腺疾患

胸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胸闷、胸痛等胸部疾患

腰骶椎穴内侧,近耳腔缘处

腹部疾患、妇产科病症、腰痛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神门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与髋穴相近

各种痛证、失眠

盆腔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与臀穴相近

下腹部胀痛、妇科病

内生殖器

子宫、精宫、天癸

三角窝前1/3的下部

妇产科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阳痿、遗精等

角窝上

降压点

三角窝的前上方,与跟穴相近

高血压

角窝中

喘点、肝炎点

在三角窝中1/3处

哮喘等

外耳

屏上切迹与面部交界处的凹陷部

耳部疾患、眩晕

外鼻

耳屏正中与面部交界处

鼻部疾患、鼻衄

屏尖

珠顶

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发热、疼痛

肾上腺

下屏尖

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风湿痛、无脉症、过敏性疾患、疼痛

上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

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下屏

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

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屏间前

目1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

眼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咽喉

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与上屏尖相对

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

内鼻

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与下屏尖相对

各种鼻炎、副鼻窦炎、鼻出血

对屏尖

平喘、腮腺

对耳屏的尖端

哮喘、气管炎、腮腺炎、过敏性皮肤瘙痒

缘中

脑点

对屏尖穴与轮屏切迹之间

遗尿、智能低下

脑干

位于耳屏切迹处

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屏间后

目2

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

眼病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头昏、头痛、失眠

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两侧头痛

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前额头痛

皮质下

对耳屏内侧面

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炎症、疼痛

周围

耳轮脚下方前1/3部

面瘫、口腔炎

食道

耳轮脚下方中1/3部

食道疾患

贲门

耳轮脚下方后1/3部

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胃部疾患

十二指肠

耳轮脚上方后

1/3部

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幽门痉挛

小肠

耳轮脚上方中1/3部

消化吸收障碍、心悸

阑尾

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阑尾炎、腹泻

大肠

耳轮脚上方前1/3部

便秘、腹泻

耳甲艇的后下方

肝部、眼部、下腹部疾患,胁痛、眩晕、抽搐

胰、胆

肝穴肾穴之间

胆道疾患、胰腺炎、两侧头痛、消化不良

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的下方

肾脏疾患、腰痛、耳鸣、耳聋、失眠

输尿管

肾穴与膀胱穴之间

输尿管结石

膀胱

对耳轮下脚的前下方

腰痛、坐骨神经痛、遗尿、膀胱炎、尿潴留

艇角

前列腺

耳甲艇的前上角

前列腺炎

艇中

脐周

小肠区与肾区之间

低热、腹胀、蛔虫症、听力减退

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心悸、心律失常、失眠、癔病、盗汗、心绞痛

心、气管穴周围处

肺部、喉部疾患、皮肤病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甲腔

气管

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气管部疾患、咽喉炎

耳甲腔的后上方

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口腔炎、出血性疾患

内分泌

屏间

耳甲腔底部、屏间

切迹内

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

病症

三焦

肺与内分泌穴之间

便秘、腹胀、浮肿、上肢痛

耳垂

拔牙麻醉点

从经屏间切迹软骨

牙痛舌

下缘到轮垂切迹的连线至耳垂下缘作三条等距离平行线,

舌炎

上颌、下颌

再在第二水平线上

牙痛、下颌关节炎

垂前

神经衰弱点

引出两条与该线垂直的等分线,由内至外,由上而下把耳垂

牙痛、神经衰弱

分为1、2、3、4、5、6、7、8、9九个区。1区为牙、2区为舌、3区为

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近视

内耳

颌、4区为垂前、5区为眼、6区为内耳、5

耳鸣、听力减退、耳性眩晕症

面颊

面颊区

区与6区交界线周围为面颊、8区为扁

面瘫、面部痤疮

扁桃体

桃体

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上耳根

郁中、脊髓1

耳根最上缘

头痛、腹痛、哮喘、腰背痛

中耳根

耳迷根

与耳轮脚相对应的耳根部位

头痛、腹痛、鼻塞、胆道蛔虫症

所在

部位

穴名

曾用名

定位

主治

下耳根

郁中、脊髓2

耳垂与面颊交界下缘

头痛、腹痛、哮喘、背痛

耳背沟

降压沟

对耳轮及其上下脚背面的“Y”形沟

高血压、皮肤病

心△

耳背上部

浮肿、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

脾△

耳背中部的中央

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肝△

耳背中部的外侧

腰背痛、胸胁胀满、急性阑尾炎

肺△

耳背中部的内侧

哮喘、发热、消化不良

肾△

耳背下部,相当于耳垂的耳背面

头痛、失眠、眩晕、月经不调

注:△为耳背穴标记,借以与耳前同名穴区别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全图)(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内侧面)(据《中国针灸学词典》)

耳穴为耳廓部通过探查而发现的敏感点。又称耳廓反应点。耳穴是耳廓上一些特定的反应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具有压痛和电阻低的特点。探查耳穴须通过探棒或耳穴探查器来确定,近年各地先后报道的耳穴甚多。

实验研究证明,机体的组织或器官处在不同的状态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某些正常或异常的反应。根据耳廓穴位的反应特性和检测方法的不同,也可将这些反应点称为压痛点、敏感点、良导点,反射点,阳性点、着色点、 *** 点等。

耳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整个耳廓的穴位排列似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一般地说,与头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或耳甲腔(如图)。由于耳廓和体内各脏腑器官相互沟通,并受属于多条脑神经或脊髓神经的支配,所以当人体有病时,在耳廓相应的穴位上会出现一些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可表现为色泽、形态的变化,也可表现为疼痛、敏感以及电特性的改变。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依据。耳穴既是疾病发生时的反应部位,同时又是耳针施术的治疗部位。如耳廓肝区出现丘疹、白点、脱屑或明显压痛,说明肝脏有病变;落枕患者在耳廓的胆区、小肠区、颈区有明显的压痛, *** 这些压痛敏感点会使颈部疼痛的症状减轻或痊愈。耳穴同人体各部穴位一样,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当今已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5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3]。利用针灸 *** 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3]。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3]。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3]。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3]。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3]。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3]。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3]。

6 耳针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