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案之四逆汤治疗高血压

中医里边没有高血压这个病的病名,根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水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等记载,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 67条指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理论,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其病因指的是清窍失养,出现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中医上认为高血压分为痰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浊雍盛、阴阳两虚等不同的类型,但临证错综复杂,现分享我一医案:

陈某某,男,53岁,2021年4月16日初诊。患高血压已12余年,近3个月眩晕耳鸣加重,头面烘热,动则心慌,气不得续,纳差,渴不欲饮,神疲嗜睡,四肢酸困,下肢发凉,血压波动于165 160/100 105mmHg,望其面赤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肾阳虚,气馁阳浮。

方拟:四逆汤合六君汤加减。

处方:炙附子25g,先煎半小时,干姜10g,肉桂6g,后下,党参20g,茯苓12g,炒白术15g,淮山药20g,陈皮9g,炒杜仲15g,续断15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炙甘草6g。3剂后,眩晕减轻,头面烘热大减,血压降至155/95mmHg,下肢发凉亦减,续服9剂,头晕消失,耳鸣减轻,血压降至135/85mmHg。

体会:“高血压虚实皆可有之,五脏亦可有之。调和阴阳、畅达气血,升者以降、降者以升、寒者以温、热者以寒,平脉辨证,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使阴阳气血和调,则高血压诸症自可痊愈。”本例高血压,一派脾肾阳虚之证,另有头面烘热、面红如妆之气馁阳浮之象,因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温补脾肾治本,另选肉桂引火归原,炒杜仲、续断补肾,焦山楂、炒麦芽开胃,血压降至正常,症状亦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