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蛊毒的偏方是什么
可能中蛊毒了,但是中蛊毒早期医院是检查不出来的,一般都是到了晚期的时候,蛊毒引起身体某些状况发生改变时,医院才可能检查出身体出现的异常,但是医院还是检查不出师中了蛊毒。说以说蛊毒到医院是不能根治的,即使能够缓解症状,但是蛊毒还是在人的身体里,随时病情复发。
什么是蛊:是一种人工饲养的毒虫,蛊主为了自身利益而害别人的一种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恐怖的巫术。起源于中国的苗族,但是很早的时候就已流传各处。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称为降头术。
施蛊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养蛊的人下蛊多是下在饭菜中,《赤雅》: “蛊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块食物上。下蛊有的是下蛊虫本身或是虫的幼卵(蛊虫有很多种,有的蛊虫很细小,类似医学称的细菌),有的下虫粪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时不经食物也可施蛊。刘南《苗荒小记》:“苗之蛊毒,至为可畏,其放蛊也,不必专用食物,凡嘘之以气,视之以目,皆能传其毒于人;用食物者,蛊之下乘者也。”
蛊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一) 中蛊的临床症状
蛊毒致病,由于病因不一,病机多变,故症状复杂,病情一般较 重,概括起来,其临床主要症状有: 面目青黄、心腹切痛、如有物齿、 吐血下血、头痛咳嗽、腹胀腹泻、四肢沉重、关节酸疼、咽喉肿痛、肢 体麻木、身体瘦弱、恶寒发热、吐逆元时,甚者口吐秽血而死。
〈外台秘要〉卷二十八载有:" 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吐下鲜血,或好卧阴室,不欲见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填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 酸疼,如此种种状貌,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 半年乃死。
二 ) 中蛊的临床诊断
在壮族民间,壮医对中蛊的诊断,常用如下的简单方法来诊断是否中了蛊毒:
1 、用金或银制成的针刺进病人的皮肤黑肿处,若金 ( 或银 ) 针变 色,则可诊为蛊毒,如果没有变化,则表明没有中蛊。金银遇蛊变 色,有可能蛊中含有碑元素或者其他化学元素,它们与金银接触后 便起化学反应,在金银的表面生成黑色薄膜。
2 、嘴角内放一块熟的鸡蛋白,如果鸡蛋白变成黑色,则是中了 蛊毒所致,必须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没有变色,则说明没有中蛊。如明代的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的:" 煮鸡蛋一去皮,加入银钗一双,含纳口内,一饮之顷,取视之,若黑即为中蛊。" 此种方法同前述一样,也是根据鸡蛋中的蛋白质与蛊毒中的某些化学反应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蛋白质跟硫接触,是会起化学反应而变黑的。故桂西的壮族农家,人们平时也喜欢把一些鸡蛋壳塞进墙壁空隙中,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蛊毒侵入家中。这种风俗在壮族地区一直沿习至今。
3 、让患者口含几粒生黄豆,数分钟后,如果口中豆胀皮脱则表明中了蛊毒,要赶快医治,如果豆不胀皮不脱,则表明没有中蛊。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亦记载"验蛊之法,含一大豆,其豆胀皮脱者蛊 也;豆不胀皮不脱者,非也。"
4 、验患者的唾液而断定是否中蛊,唐代孙思边〈千金方〉载有"欲验之法,当令病人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明代的张 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也有与此相类似的记载,说:" 一验蛊之法唾津 在净水中,沉则是,浮则非" 。
5 、让患者舔巳蕉心,而断定是否中蛊,广西龙州县壮族人彭贵 城先生述说他父亲 1951 年在龙州县金龙乡完全小学教书,当时金龙乡处于民主改革时期,该地方群众还有较为严重的排外思想意识,他不慎误食当地群众放的蛊毒,事后又吐又泻,脸元血色,幸亏当地一好心壮医告诉他说:" 老师,你也许是误吃了别人放的蛊毒 ,你晚上八点左右用刀将一小芭蕉树拦腰砍断,然后用舌头舔蕉心,第二天早晨去看,如果被砍断的芭蕉树又吐新苗,就说明不是蛊毒,否则,说明你是中蛊毒了。"他父亲用这种方法验证,结果,第二天芭蕉树未吐新芽是真中了蛊毒。于是赶快服用当地壮医的解药即化险为夷。
若是中蛊毒的话可以找泰国或马来西亚的降头师或是会蛊术的巫师或是道行高的道士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