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健康两极化,一方忌讳忌医,一方信偏方,如何回答

对于健康两极化,一方忌讳忌医,一方信偏方,可以这样回答:

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难免生病。对待疾病应该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病就是有病,没病就是没病,不能把有病说成没病,也不能把没病说成有病。如果把没病说成有病,那就有点疑病症的倾向了。

虽然病不可免,但普通人还是健康的时候要多。健康的人不要无端吃药,更不能乱吃猛药,否则好好的人也会被整死掉的,那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就一个人的心态而言,即不要疑病。疑病之人有两种形态,一是无知,二是自虐,尤以后者为害最甚。无知的疑病好治,毕竟现在是信息开通的社会,例如男女青少年的许多青春期的担忧,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但自虐式的疑病,通常是治无可治,只能依靠心理上的调理。

一个有过分洁癖的人不论洗多少次手也无法安心,一个有强迫症的人上台阶必须数清步数,少了一步就必须重走一遍。这样的人是不正常的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眼中,健康的普通人反而不正常,因此他们经常危言耸听,把自虐传染给他人,这样的人多了,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座疯人院。

讳病和疑病之外,再谈一下治病的问题。医生治病首先是个医德的问题。医生依靠看病而谋生,这时对病人而言就会有道德风险,即医生对病情的无中生有或任意夸大,如看见眼珠子黄就谓之肝炎,看见有个肿块就确定为癌症,或搭了两下脉就恐吓病人阴虚阳衰。

到了具体的治疗阶段,能调养的非要用药,用药能用温和的非要猛烈,能不开刀的非要开刀,能不切除的非要切除。所以有因为色盲而偏偏给摘了眼球,因为脑秃而得肾中毒者,此医者大害之甚。医德风险的产生和医生本人的道德素养有关,和医患之间的知识信息差别也有关。要去除这样的风险,一方面要加强医德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普及科学知识,完善体制,加强医生组织内的自律和相互监督。

治病虽主要是医生的事,但也需要病人的配合。一个病人能否正确地看待疾病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一个人生病了,反省懊悔是应该的,但大发脾气咒天骂地则毫无用处,如果想到寻绳自结、投胎重新来过,则只能说是懦弱。病还可以治,如果是懦弱,那就是性格的绝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