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亭的歧伯故里
茶亭——歧伯故里概况简介
岐伯的生平事迹,除成《内经》,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外,其余方面,因资料阙如,已无法确知。不过,关于他的故里,似乎还有迹可寻。
1.文献资料岐为古姓,又作歧。在古代,“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记》),“姓千万年不变”(顾炎武:《原姓篇》),所以古代的姓必有其祖源和流别,但歧姓之人,史籍绝少有记载,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则岐姓显系小姓,分布亦不广。《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吕氏春秋·功名篇》载:“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岐舌、支舌、反舌,即“舌在前,末倒向喉”,此蛇也,则此岐舌国当为以龙(蛇)为图腾之岐姓部落。《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淮南子·地形篇》载:“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而复苏。”人死而能复苏,则人终不死也,此即《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谓“不死民”也。据此,则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远古岐姓之聚落,仅见于此。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成都平原以东,以龙(蛇)为图腾的部落,应为氐羌族,岐舌国当为这
些氐羌族中的一小支。氐羌族以龙(蛇)为图腾,《山海经》曰:“先龙是生氐羌。”《殷墟卜辞》称:“龙来氐羌”。邓少琴先生《巴蜀史迹探索》谓:“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地。”西汉水为嘉陵江西源,其水西南为白龙江,即邓先生所称“有龙之称”的地区。古代龙蛇不分,蛇亦龙也。嘉陵江流经四川北部及川东部分地区,很早以来就是氐羌族活动的范围,这一地区位于成都平原东北,《抱朴子》所述岐伯曾去过的缙云山即在此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氐羌人在这一地区活动的痕迹处处可见,如川北盐亭县,北宋《元丰九域志》云:“盐亭一时已多氐语,可见旧日氐人之盛。”明杨廷和《过盐亭》诗云:“土俗旧从张老变,高山曾受杜陵知。”杨自注谓:“县人多氐语,自隐翁张俊之变之。”(见《全蜀艺文志》)明末清初,盐亭等地所受战乱影响较小,土著居民尚多,其语言习惯得以保留,至今盐亭人语中仍多氐语痕迹。
2.四川盐亭所独有的尊崇岐伯风俗习惯
很长时间以来,盐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岐伯的传说、民谣。当瘟疫流行时,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若瘟疫实在严重,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就让人装扮成岐伯,着甲胄,执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着巡游瘟区,扫荡瘟疫。旧俗,凡家有病人,则请傩神扮作岐伯,让病人坐堂中,岐伯着甲胄,执宝剑,唱驱病之词,绕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举火把,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立即燃为火团,此叫“撒粉火”。“撒粉火”有灭菌清洁空气的作用,有一定科学道理。
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现在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盐亭县北部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必从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游街巷田畴,表示岐伯扫除瘟疫,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此外,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而仅见于盐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茶亭一带长久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弥江河畔一丘坟,歧柏树下岐伯神,扯把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诚不诚。”以岐柏树果、枝、叶以水煎服能治病,尤以岐阳坝的“歧柏树”疗效最好,若作为药引入药则药效大增。此外,盐亭很多地方还迷信数字“七”,如安石梯、做楼梯,均为七级或七的倍数,称为“安七不安八,安八就要发。”盐亭丝姑山上,遍山皆是野生的“丝茅草”,草长三尺,绵软有韧性,并散发出浓郁的药香味,每逢大年初八日和二月十日,蚕农们都要登山敬香拔草,但每户只拔七根,拿回悬挂于蚕房门上,便可保蚕不生病。
据民间传说,此草乃“七爷”所种,“七”者,“岐”也。此外,盐亭岐阳坝及其四邻人民,以“岐”字取名者颇多。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干粗,八人方能合抱。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上述与岐伯有关的民风民俗,皆为盐亭所独有。众所周知,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约80年的战乱和多次自然灾害,人口锐减。清顺治十年(1653),清王朝即开始组织鄂、湘、陕、赣、粤、闽等省移民入川,至十八年(1661),全省在籍人丁也仅存16000余,约合8万人左右,四川原土著居民,几难觅踪影。在此浩劫中,唯盐亭一带,稍能幸免。蒙文通先生《汉潺亭考》云:“《盐亭县志》称张献忠至盐不妄杀戮,以获孝廉张泰阶故,张氏播然二老,方负母以逊,询得其情,献忠挽鞍大笑曰:‘吾张门固有孝子’,故县不得屠。”蒙先生本为盐亭人,所见《县志》为清代所修,所记清初之事应当较准确。将四川人口锐减归咎于张献忠,此说大谬,但盐亭有较多土著居民,却是事实。清初,因成都毁于战火,几年间千里无烟,清四川总督、巡抚只得将治所暂时设在盐亭附近、僻处川北的阆中县,直至顺治十六年才迁往成都,此事亦可证明盐亭、阆中一带情况较四川其他地方要好得多。此后,盐亭社会风俗大多与四川其他地方趋同,唯独尊崇岐伯之习俗为盐亭所仅见,显然,这些习俗由原土著居民所传承,其源应是很久远的了。总上所述,传说岐伯为岐舌国人,而岐舌国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从族属、地域、民俗和地缘文化上看,均为有迹可寻。 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黄帝元妃、人文始祖、中华母亲——嫘祖的舅父、中华医祖——歧伯,就诞生于这片沃土;歧伯作著《黄帝内经》为天下人解病痛、祛疾魔、壮精骨、炼斗志,使“东亚病夫”终成“东方巨人”;公元1637年李自成军过盐亭县境,有一年迈兵卒因腿伤不能从军,被李自成军抛弃于林山铺,当地一寡居妇人收养治伤,后结为夫妇。这对夫妇逃兵荒,顺弥江北沿到了现在的茶亭场定居,因膝下无儿,且心地善良,见南来北往行人饥渴,便在茶亭场老鹰嘴转拐处建一草亭,扯香笼草熬汤。免费为行人解暑止渴。这对老人死亡后,好心人抬至场镇对面环山之巅安葬。后人以示纪念,将山名改为“二老山”,把老人供茶草亭命名为“茶亭”。公元1735年茶亭开始兴场,每逢公历一、四、七赶场,2002年增加九赶场,即现在的每逢一、四、七、九赶场。
茶亭明末修亭,清乾隆兴场,于民国7年(公元1918年)建联保,辖茶亭、大门垭两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盐亭县人民政府批准,在1950年11月23日召开茶亭乡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正式宣告茶亭建乡。茶亭乡位于东经105041',北纬30052',四川盆地北部,绵阳市东南,盐亭县北偏西,距县城49公里。与梓潼县大新乡、仁和镇接壤,与盐亭柏梓镇、黑坪镇、石牛庙乡、双碑乡、来龙乡相连。幅员面积44.9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3个农业合作联社、86个农村居民小组,2143户8420人,有汉、回、侗、蒙古、土家等7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总人口仅为13人。 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宫、地处川北盐亭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距盐亭县城49公里。山足与莲花湖相通,水陆码头相连、坐车或乘船都能到达。
中华第一部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作者、中医始祖岐伯出生于古岐舌国。他首创以中草药为人治病、开医药之先河。助嫘祖养蚕兴衣。辅弼黄帝铸成大联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统一的东方文明大国。受封在岐舌国、拜军师、国师、天师。他精通医学、政治、军事、经济、哲学、易学,为人类健康发展、历史前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岐伯故里的崇山峻岭中,生长有上千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茶亭乡民历来以种植中药材为支柱产业。故又史称“药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国标2.4个百分点,全部出口到韩国。 2001年12月,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编制完成的《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
过了省级评审,成为盐亭县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本课题的研究将作为《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文化上的延伸和补充,线路设计上的修正和完善。充分挖掘盐亭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以利于盐亭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经济的发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嫘祖发明、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被誉为“中华丝绸文化创始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从蚕医到人医,著《黄帝内经》,被誉为“华夏中医始祖”。丝绸与中医,都是中华文明最古老、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明瑰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丝绸、中医的发源都与盐亭相关,这是盐亭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面。
大力发掘岐伯文化资源,打好岐伯文化这张牌,将岐伯文化这一历史文化转化为旅游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旅游资源,能够大大丰富盐亭的旅游资源。首先,丰富了盐亭的人文旅游景点。在盐亭县西北,有许多岐伯文化遗迹,如岐伯庙、岐伯堂、岐伯宫、岐伯村、岐伯坝、歧柏树等;其次,丰富了盐亭的生态旅游景点。在盐亭西北的柏梓镇一带(含11个乡镇),中草药繁多,是古代的药谷;最后,丰富了盐亭旅游民俗文化。与岐伯、中药有关的民间集会有药王庙会、药王节、菊花节等,还有许多关于岐伯的民间传说,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岐伯文化,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有利于盐亭县综合、平衡发展旅游业。当前,盐亭县的旅游品牌定位在嫘祖文化上,而嫘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南部,使得盐亭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并将导致开发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岐伯文化不仅是嫘祖文化很好的补充,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岐伯文化资源的地域在盐亭县西北,正是嫘祖文化遗迹较少的地方,岐伯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县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不足的缺陷,对盐亭县综合、平衡开发旅游资源十分有利。以岐伯文化补充嫘祖文化,岐伯旅游资源丰富盐亭旅游资源,盐亭县将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南有嫘祖,北有岐伯,两翼齐飞,龙凤呈祥的旅游经济区。
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致《岐伯文化与盐亭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的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岐伯文化与盐亭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贵组的段渝教授等专家学者不辞辛劳,深入盐亭县研究考证岐伯文化,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形成了价值很高的研究成果——《岐伯文化与盐亭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书,目前已被盐亭县采用。此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岐伯文化、嫘祖文化,还大力推进了盐亭县中药材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盐亭县经济、文化、社会的良性发展将起到极重要的作用。在其指导下,盐亭县成功招商引进成都迪康、美的康药业公司来盐建设中药材基地。公司正规划在茶亭乡等地已有的几百亩的基础上较快建成几千亩规模的中药材基地。为此,盐亭县人民政府特致函贵组表示感谢,感谢四川省社科院及历史所该课题组各位专家学者对嫘祖故里的倾情奉献。盐亭县愿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大力开发嫘祖文化、岐伯文化资源,建好中药材基地,振兴县域经济。
歧伯宫、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保存有丰富多彩的岐伯史迹。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遗迹和许多民俗传统都记载着天师岐伯的丰功伟绩。
歧伯宫与龙谭文物保护区、卧龙山红军亭、檬梓垭嫘祖公园各相距5公里、交通、住宿等适合游客观光。
歧伯故里优美的原始生态丰富的人文景观,能让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思古之感、又能唤起您对生活的满腔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