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患者手术后康复时需要什么训练?

 腰椎退变性疾病,尤其是腰椎管狭窄的治疗常涉及脊柱的减压、固定、融合。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多数脊柱融合的患者可获得即刻的脊柱稳定性。着使得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成为可能。

术后早期开展过剩肌和股四头肌以及腰背肌的牵拉训练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防止神经根粘连和瘢痕形成。每次牵拉动作可持续30秒,重复3次,左右侧分别进行。若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每2小时重复一次。

神经牵拉训练可以仰卧位进行,将下肢伸直,慢慢抬离床面,直到大腿后部感觉到张力为止。可用手于膝下辅助抬腿,同时注意保持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背屈。股四头肌牵拉需仰卧位进行,使足跟尽可能靠近臀部。

一、术后1-9周:术后静态稳定训练

之所以称之为静态稳定训练是因为此期的训练只包括肢体,而应尽量避免躯干下部的旋转或屈曲。具体内容如下:

1、骨盆倾斜训练,俯卧位,膝关节屈曲,使腹部向脊柱倾斜。

2、相同体位,下肢交替抬起约3-4英寸,保持骨盆水平。

3、提髋,使躯干升起,自肩到髋关节保持直线,也称搭桥训练。

4、俯卧位,双手背后,将头和肩膀轻轻抬离床面1英寸,注意始终保持视线向下。

5、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双髋关节交替后伸,注意保持骨盆水平。

6、牵拉弹力带,作划船的动作,保持肩关节和胸廓固定,训练躯干上部的力量。

手术后的最初6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6周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训练量和训练项目。动态训练开始的具体时间要根据患者脊柱的稳定情况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

二、术后6-12周:增加动态稳定性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活动躯干部,因此需训练球辅助训练。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1、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将头和一侧肩膀抬向另一侧的髋关节方,通过此动作训练腹部肌肉力量。

2、四点跪位,将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交替抬起,以后伸背部。

3、上肢保持固定,躯干部后仰以牵拉阻力带。

4、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阻力带一端固定于地面,双手抓住阻力带另一端自左下向右上方向牵拉,同法训练另一侧。

使用训练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关节活动度,而非最大限度的扩大关节活动度,这点对那些不熟悉训练球的患者尤为重要。每次训练强度以出现疲劳感或难以维持平衡为准。具体内容如下:

1、坐于训练球上,交替抬起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

2、坐于训练球上,以腰部为支点移动训练球,注意保持肩关节水平。

3、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双上肢支撑并向前移动躯干,直到训练球移动到大腿下方,交替抬起大腿。

4、跪位腹部卧于训练球上,利用上肢向前移动躯干,注意保持躯干平直。

5、仰卧位,将训练球置于双小腿下方,抬起髋部,臀部和躯干下部,使腹肌保持紧张。

三、9-12周:在轻度载荷下开始强化训练

在此阶段常规有氧训练对促进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常规有氧训练可增加血供和氧供,保持体重,减少脊柱的所承受的载荷。训练时间可从每天几分钟增加到每天30分钟,以不出现疼痛为准。推荐的有氧训练项目包括散步、游泳、蹬车等。但不推荐跑步、跳舞和体育运动等。

因害怕融合失败而放弃训练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尽管医生对训练的方法和强度有不同的观点,但研究表明良好的术后康复训练对提高融合率和手术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具体的训练项目应根据患者术后的不同阶段和植骨融合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