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够成仙
成仙是道教的说法。修行修炼成仙是不一定的,但是可以延年益寿。解释道教的一些修炼方法。《丹道修炼-大丹直指》 。
一 、 论 三 宝 三 要
修炼有三宝三要。
三宝者,精、气、神也。精,先天一点元阳也;气,人身未生之初祖气也;神即性,天所赋也。此三品上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道,三宝之旨也。
三要者,一曰鼎炉,异名虽多,而玄关一窍,实鼎炉也;二曰药物,异名亦多,而先天一气,实药物也;三曰火候,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实火候也。
二 、 论 三 关 三 田
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背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
先说三关:尾闾关在背后夹脊下,脊骨尽头处,其关通内肾之窍。直上至背后对内肾处,谓之夹脊双关。又上至脑后,谓之玉枕关。三关通起一条髓路,号曰漕溪,又曰黄河,乃阳气上升之路。
再论三田:泥丸谓之上丹田,其穴在两眉正中入内三寸之地,方圆一寸二分,虚间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宫也,乃中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虚间一穴,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直下与脐门相对过处,约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脐之后,肾之前,名曰偃月炉,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华池,又曰下丹田,方圆一寸二分,亦是虚间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此处有两窍,向上一窍通内肾,直下一窍通尾闾,中间乃无中生有之窍,强名曰玄关,直一之气产生之时,玄关自开。
三 、 论 奇 经 八 脉
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间,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跷一脉,上通泥丸,下通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四 、 论 坎 离 水 火
当人未生之时,一点初凝,总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脐如瓜蒂,儿在胎中,随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脐带,天翻地覆,则一点真阳,凝聚于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气移,遂不复守胎中息。息不守则心火属离,如汞欲飞,又加以思虚念想,益不与肾水相接。肾水属坎,如铅欲沉,又加情动失固,益不与心火相接。肾自肾,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沉,坎离不得颠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论胎息,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一息不全。使息息归根,以接先天元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一般,即为胎息。盖呼吸者气也,神者心也,以神驭气,以气留形,以神驭气而成道,即以火炼药而成丹也。
五 、 论 呼 吸
诀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
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吸为天地正气。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则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 , 不知呼之亦在内,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 , 而后方谓之“添年药”。
六 、 论 玄 窍
又曰:汝欲内呼吸 , 汝当得其一 , 则万事毕。一之为物 , 有两窍 , 两窍又止一窍。此一窍也,无内外,无边际,中有乾坤理五气、合百神,此根蒂之处、结胎之所,性命始于此,精气神俱生于此。
及吾生身受气之初,父母精气相交之顷,流注一线之路,其中似有一管相通,故曰无孔笛,没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后生肾,生诸脏腑,一身经脉,皆从此生,又曰总持门,曰三关要路。在母腹时,吸至此窍,合天降,呼从此窍,合地升,又名为龟鼻头,惟此一窍,乃内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气实游于此,天地正气实从此入。
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牝,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处,舍此而下,酆都九幽者也。
七 、 论 塞 兑 垂 帘
塞兑者,口开神气散,故塞之也。垂帘者,眼全开神漏,全闭神昏,惟垂帘微启耳。两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谓性命关也。其根生于眼,眼属心,心生造化,自属玄之又玄者,仙家谓之玄牝之门。心肾内日月,交接于内,两眼外日月,交接于外,攒簇水火而不散,气自调矣。
八 、 论 回 光 调 息
欲明回光调息,须知观音常之妙用。观音堂者何?观属眼,音属耳,眼属心,耳属肾,心肾相接处,为观音堂,主持一身神气者也。
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起收来”是也。心定之后,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脐下。眼常在此处,寂然不动,任鼻呼吸,调息绵绵,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则真息自调,“息不由于鼻外,思维止于身中”。正谓此耳。又曰“蟾光终日照西川,即此便是药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脐下坤地也。如此回光于脐下,以调真息,是神入气穴。回光日久,肾中一点真阳,上与心神相合,则心息相依 ( 内息者气也 ) ,心息相依则水火既济。
回光调息工夫,遇静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时中皆可为。即行功时,意失便收来,所谓“放去收来总是伊”。
是工用久,心内自悟,五贼先去,五贼乃眼耳鼻口意。眼不外视而内照,则魂在肝而不从眼漏;耳不闻声而返听,则精在肾而不从耳漏;鼻不嗅味而调息,则魄在肺而不从鼻漏;口不开言而塞兑,则念在脾而不从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则神在心而不从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攒簇在坤位,则独修无漏矣。
九 、 论 采 药
药者何物,吾身元气是也。元气行乎气血之中,而耳能听,目能视,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气生之也,所以强名其气曰“命”,而心有神,强名曰“性”,神气交,性命合,故曰“双修”,工夫只在一“双”字,心火上炎,肾水下漏,便不双也,故修性兼修命也。双修之道无他,不过取肾中之气,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气之诀:脊骨二十一节,自下而上,七节之旁,两肾居之。天一生水,夜子时后,一阳初生,身中元气,从尾闾穴,自下而上,却行到肾。两肾中间有一窍,正七节之中,元气从此而出,冲动阳关。所以人睡到半夜子时之后,外肾阳举。阳不自举,内肾窍中之气发出而外肾举也。当其内肾阳气将到外肾之时,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闭口,调息绵绵,存想两肾中间,若有气从此出,此气即谓之铅,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肾络连心,下动上应,一月之间,觉两肾中间气动而出,只因起坐,寂然不动之中,复以色情采之,欲罢不能,欲解不释,此气不得顺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一“逆”字,顺于凡母则成胎,逆受灵母则成丹。外肾不举,便是阳气不行之验。不采之采,是名为采,而所谓炼精化气者也。
又人吃五谷诸味,浊化为渣,清化为津,津又化为阴精,阴精不炼,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风,吹动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火蒸,自然化气而上腾,蒸透一身关窍,是为炼阴精而化真气也。
十 、 论 交 媾
既觉肾水上升,便以心气下降。心气谓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龙。心气下降,则水火迎合,心肾二气,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妇也。以意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谓交媾,只心肾二气,循环于心下肾上之间,玄门指为洞房。循环百遍,交媾数足,自然落于黄庭 ( 下丹田 ) 相迎。无夜不交媾,夜夜落黄庭,则夜夜元气凝聚。常人以之延寿,玄门以之修炼,皆借此气为丹头也。
十 一 、 论 河 车
元气积聚丹田,上无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闾,由尾闾而夹脊、而玉枕、而泥丸,则背后气通也。前降之气,愈引后升之气,上而复下,下而复上,玄门所谓“河车运转”、“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者也,总之是任督二脉通。任起中极之下,上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鹊桥,属阳脉之海,二脉通,则百脉皆通。又曰“皆在心内运天经”,“天经”即二脉也,“昼夜存之可长生”也。
运转之后,复落黄庭,自觉黄庭内有气存焉,以心常常照顾,所谓心息相依,又谓凝神入气穴者此也。行住坐卧,照顾不移,神气自凝,一气既归中,鼻中气自微,所谓“调息要调真息息”者此也。
十 二 、 论 采 真 阳 之 气
丹道当夜气之未失,但凝神聚气,端坐片时,少焉神气归根,自然无中生有,渐凝渐聚,生出一团阳气。闻至人调息养性之诀,无非精气通身,炼一身之阴气而已。
若于寂然不动之中,复有动机,即如法采之,此时更加观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个月时候,或静坐时,或睡醒时,觉腹中有冲和之气,升撞不定,此真阳之气动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阳之气,引到顶上正路中,所谓“倒行逆施,以能升顶”者此也。复自顶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闾关。前后数回,片晌工夫,一得永得,其气常自周流矣。
十 三 、 论 合 日 月 真 气
又曰: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法可早晨于高处,向日静坐,存想太阳包罗吾身,连身化为太阳。无思无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气渐渐归于吾身。
亦可二六时中只向日,如日在东,眼则向东,日在西,眼则向西。总是吾身与太阳相抱,轮转不息,方能得之。
合月之气亦然。
十 四 、 论 接 天 地 之 气
然凝一之久,又复周流循环不已。鼻息之气接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从鼻入,接着肾中之祖气,与之混合一运。此人之气而渐与天地合,以为后来炼气化神张本,补益吾凿丧之真气,所谓“竹破以竹补”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气,真气已足,自然化神,充满一身内外。
十 五 、 论 得 丹
如欲得丹,必须弃世大静,小静三日,中静五日,大静七日。静中自然生动,所谓“人死自活”,此时全仗道友护持之力。“混沌鸿蒙,牝牡相从”,鸿蒙者一气未分时也,相从者阴阳混于中而不相离也。当其未离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一身,外不觉宇宙,与道为一,万虑俱遣,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含真气”,又名曰“先天一气”,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铅为先天,或指天一生水为先天,或指两肾中间灵明处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鸿蒙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闭入黄房,炼成至宝,寂然不动,则心与天通而造化可夺。又曰“不向肾中求造化,却于心里觅工夫。”
勤而行之,可与钟吕并驾矣。 丹道修炼—内丹三要 内丹术认为鼎炉(亦名玄牝)、药物、火候是进行内丹术锻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件,称为内丹三要,这三个名称都仿自外丹术。 鼎炉——鼎炉包括鼎和炉,或混称鼎器。原指外丹术冶炼时所用的锅灶,被内丹术引用于自我锻炼中。内丹术中的鼎炉是指任督脉上的几个主要部位。正如《中和集》中所指出的:“或问何谓鼎炉?曰:身心为鼎炉……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所以不可求诸于外。《悟真篇》说:“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求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育,何须紫炭及吹嘘。”这里身体内的鼎炉,张紫阳名之曰偃月炉。在传统丹经中,鼎炉有很多别名,如乾坤鼎器、坎离匡廓、玄关一窍、太乙神炉、神室黄房、混元丹鼎、玉炉金鼎、偃月炉、黄金室、威光鼎、东阳造化炉等。在丹经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周易》中乾坤两卦表示鼎器,以乾为首,故为鼎;坤为腹,故为炉。实际上乾坤鼎炉,以及玄牝、谷神都是丹田的代名词。丹田又分上中下三个丹田,具体位置,多数意见是,上丹田为两眉之间的泥丸,中丹田为两乳之间的绛宫,下丹田在脐或脐下。《金鼎大要》中认为:“内鼎者,即下丹田,在脐之下,脐后肾前。在道之士只要认取下丹田之极处为准,是神器归藏之府,方圆四寸,一名太中极。太中极者,言一身上下四身之中,又名太海者,以贮一身之血。故曰太海。”是说下丹田之部位比较大,方圆四寸,所以具体位置不能执着,因为师传不同,练功者身体体质差异,要由练功者在实践中,在方圆四寸的范围内,自己来确定。 三丹田中以下丹田为根本,因为,“一点元灵之气,聚于脐下”,“天一元气化生于此”。上丹田被认为在炼精化气时,为还精补脑之处;在炼气化神时,阳神上迁的地点;在炼神还虚时,为培育阳神之府。至于其各自作用,一般认为上丹田主神,中丹田主气,下丹田主精。清刘一明《修真辨难》上说:“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这是指在不同炼功阶段,三丹田的应用,要有所侧重。 药物——内丹学中药物一语也仿自外丹术,但不是外丹术中所用的金石矿物。对此《悟真篇》指出:“修炼三黄及四神。”三黄指雄黄、雌黄、硫黄,四神是朱砂、水银、铅、硝,都是外丹的原料,而不是内丹药物。内丹药物是人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及其理论不但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并在医疗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在内丹学中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物质基础。故有三元、三才、三宝之说。如《悟真篇》中说:“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为精气神之三物也。”《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也,身中之药者,精气神也。”《金丹大要》中亦说:“修炼金丹者,炼精气神而已。” 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更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人体各部分都含有精的成分,而各部组织都以精为基础。 气——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的功能活动,它的重要性,正如《难经·八难》中说的:“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由于气分布部位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故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禀受于先天的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得自于呼吸、饮食的,称为后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表为卫气,气在脉中为营气,气在心为心气,在肺为肺气,在肝为肝气,在脾为脾气,在胃为胃气,在肾为肾气,在上焦为宗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下焦为元阴元阳之气等。而它的根本在于元气,元气又在下丹田。《医学源流论》中指出:“五脏有五脏的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有七节之旁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命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思想活动和内在腑脏精气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是由男女“两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出生之后,其一切活动又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故神者,水谷之精也”。 精气神三者在丹经著作中有多种名称,各种代号,有时使人不知所指,据宋人翁葆光统计,精气的代号有月魄、水虎、黑铅、丹田、黄芽铅、止弦金半斤、坎、庚、金等29个。神的代号有离、卯、木、日魂、姹女、真汞、火龙、金乌、朱砂、红铅、砂里汞等37个。在以上种种代名词中“精气”往往合称,而用得最多的是坎、离、铅、汞、龙、乌、兔等。内丹中以三者为锻炼对象。锻炼的目的就在于调养精、气、神。通过锻炼,使在后天耗散的精、气、神得到恢复、充实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明初朱权的《神隐》中所说的:“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如平昔燕居之日,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曷能拟于仙道哉。”所以内丹学更明确指出:“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黄庭内景经》28章中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只是有的古人加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捉摸而已。对此唐代吕纯阳在诗中曾予以揭露:“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虚,神仙不肯说分明,迷了千千万万人。”(见《全唐诗》三八五卷) 在内丹学强调的精、气、神,在先天本是一体,都是先天祖气所化,所以《性命圭旨》中说:“大药虽分精所神,三般原是一根生。”只是“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因为原是一体,所以在后天就能互相转化与促进。张景岳说:“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类经》卷二八)在精、气、神的转化过程中,以何者起主导作用,古人有三说,即以气为主者,以精为主者,以神为主者,但三者既互为用,相互促进,就不能简单地划分主次。徐春圃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就讲了三者的相互促进转化:“乾元之气化为精,精反为气,精者运于神,精益则神明,精固则神畅,神畅则性健。若精散则神疲,精疲则神去,神去则死。”《类证治裁》也说:“神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气,气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气者神之宝,形者神之宅。”所以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内丹学中,则精是基本,气是动力,神是主导。由于精、气、神能互相转化,在内丹术中就把加强转化,促进转化,作为炼功的步骤与要求,如第一步以“炼精化气”作为要求,第二步以“炼气化神”作为要求,第三步以“炼神还虚”作为要求。对这三步转化,称为“炼形化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名之为“三华聚顶”。 三火候——火候在内丹术中,视为不传之秘,其原因有三:1.火候是功法中最重要的一项,正如《悟真篇》中说:“纵识朱砂与黑铅,不知火候也如闲”,所以不肯轻传;2.要真正掌握火候,必须具有《周易》图卦的基本知识;3.每个炼功者其身体素质,炼功质量,实践体会各不一样,很难立一法而释千疑。因此张紫阳说:“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诚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对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的情况。实际上古人只是强调对火候要“临炉指点”,即现场指导,更强调自悟体会。 火候,原指冶炼矿物以作丹药过程中对火力大小、久暂的调节与掌握。内丹学中的火候则指整个修炼过程中,对意念或运用意念掌握呼吸的程序、法度。火即意念。柳华阳《金仙论证》中说:“火者神也,曰汞、曰日、曰乌、曰龙,皆我之真意也。”因此意念的掌握为火、汞、日、乌、龙为其代名词。明玄同子《真诠》中说:“火候常在念头上着力。”《金仙证论》中也指出:“凡小周天,始终全仗橐龠之风,以为金丹之权柄。”这里橐龠就是指呼吸,念头着力在呼吸上,即为火候。内丹术对火候的掌握运用,全是结合《周易》及其阴阳消长来指导的。具体表现在1.一阳生的时间;2.阳息、阴消与沐浴;3.阴阳消长的火候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