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

可以通过捏鼻鼓气法、导管法等改善咽鼓管通气。

可用鼻部喷剂减轻鼻塞症状。

药物治疗

抗生素

如红霉素、头孢呋辛等主要用于控制急性期感染,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发挥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注意逐渐加量、逐渐减量,避免长期应用。

促排药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使之更容易排出。

促排药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如桃金娘油胶囊、桉柠蒎、欧龙马等,使之更容易排出,并且可以增强咽鼓管中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清除功能。

鼻部喷剂

可在局部应用滴鼻药物或喷鼻剂,如1%麻黄素滴鼻液、鼻喷激素等,使咽鼓管口、鼻腔通畅。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

可反复进行,抽出积液缓解患者不适,对清除分泌物快速有效。

鼓膜切开术

较为黏稠的积液抽出有困难时,可以切开鼓膜,避免引起粘连性中耳炎。

鼓膜置换术

为本病最有效方法,在鼓膜做放射张切口,吸净黏液后置管,留置时间一般在三年以下,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多可自行脱出。

其他手术

对于腺样体肥大者需切除腺样体,鼻息肉者需要进行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偏曲需要进行矫正术,若经上述治疗无效且未查出相关疾病,必要时可通过鼓室探查术、单纯乳突开放术治疗。

预后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会在2~3周好转,多数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3~6个月复诊听力测试,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能否治愈

分泌性中耳炎为短暂性疾病,目前能治愈。

能活多久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后遗症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复诊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间隔3~6个月复诊,监测患者听力情况。

饮食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禁食烧烤、海鲜等食物,多饮水,多吃苹果、绿色蔬菜等。

饮食调理

少食煎烤、油炸之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烧烤、海鲜等食物暂时避免食用。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易消化食物,如豆制品、稀饭等。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苹果、梨都是很好的选择。

护理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注意耳朵部位卫生,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多喝水。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日常护理

戒烟、戒酒,注意加强营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注意耳朵不要进水。

避免经常处于过于嘈杂的环境中,改善聆听环境。

病情监测

平时注意关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症状有无改善,患者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必要时3~6个月及时行听力测试,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适,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要遵照医嘱定期服药,按时复查,出现其他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复诊。

预防

分泌性中耳炎与患者个人体质等关系较为密切,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个人体质,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避免熬夜、劳累等,预防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接种流感疫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多饮水,加强营养。

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积极治疗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比如腺体样肥大等。

孩子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喂养新生儿时注意喂养姿势正确,使用奶瓶喂养时注意把婴儿头部抬高。

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

参考文献

[1]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上册[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辰,王建安.内科学:上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