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疗耳朵蝉鸣

明明外界静悄悄,我们却能听到声音,如蝉鸣声、流水声、轰鸣声、电流声等,在日常生活中,耳鸣其实很常见,很多人也遇到过这种现象,曾有统计数据显示,耳鸣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其中,多数是一过性的、暂时的,但如果一直没有缓解改善,那么就要警惕了!经常耳鸣不仅会导致失眠、乏力、焦虑烦躁,更有可能引起听力长期或永久损伤。

为什么不少耳鸣患者就医检查,未发现耳朵有明显异常,却还是经常会出现耳鸣呢?

事实上,这类情况很可能是由气虚血瘀所导致,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导致耳鸣反复发作的病因。

关于耳鸣,祖国医学众多医籍有很多精辟论述,如《景岳全书》就有记载:“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指出耳与其他脏腑存在密切的联系。

中医认为,耳作为五官九窍之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均可上行于头面而汇聚于耳。也就是说我们的耳同样需要脏腑气血的“供养”,才能保证正常的功能,如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耳窍为之闭阻不通,即可发生耳鸣耳聋的病变。又比如气虚血弱,推动无力,亦会形成气虚血瘀之证,从而导致耳鸣的发生。

打个比方,耳朵就好比一台机器,中医所讲的血则相当于润滑油,一台机器各个齿轮的正常运转,其实离不开润滑油,否则齿轮的运转就会出现问题。气虚则无力推动血的运输,血瘀则好比道路中间有拦路虎,两者均可导致耳窍得不到充足的血濡养,自然而然,时间一长,耳朵的主要功能就会下降。

正如上述所讲,长期耳鸣是在脏腑气血失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气虚血瘀为常见的病因。因此,针对这一类耳鸣,临床上主要予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改善,可采用补阳还五汤作为基础方加减调治。

该方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而设,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

全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使气旺则血行,瘀去而络通;当归尾活血而不伤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该方补气药与活血药相伍,可使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诸药合用,则气行、瘀祛、络通,从而解除气虚血瘀的情况。

乐启生中医团队也指出,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抓住证,不同的疾病如果证相同,也即导致疾病的病根相同,可予以同一方剂化裁,虽然补阳还五汤原为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而设立,但其实在耳鸣的治疗中灵活使用该方,常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比如伴有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症状者,可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附子等;食欲差或消化不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石菖蒲、茯苓;心悸、失眠、多梦者加丹参、酸枣仁、龙骨、牡蛎、远志、当归;忧思多虑或情志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薄荷;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者加桂枝、附子、肉桂、益智仁;大便干结者加枳实、大黄、柏仁、火麻仁等。

49岁的赵女士,自述经常无明显原因出现耳鸣,呈发作性,如蝉鸣声,夜间明显。后逐渐加重,呈持续性,伴有疲倦乏力,经常容易紧张焦虑,爱叹息,进食后腹胀,睡眠差,夜尿多,大便偏干。其舌象可见舌质淡黯,舌苔薄白腻。赵女士曾到当地医院检查,未发现外耳道及鼓膜明显异常。

根据赵女士的症状、舌诊等,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由于患者素体脾肾皆虚,肾虚精气不足,脾虚失于运化,一方面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清窍;另一方面使水液不循常道,聚湿为痰,上扰耳窍,发为耳鸣。同时因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加之久病多瘀,故见耳鸣夜间明显;耳鸣久治不愈,情志郁结致肝气不舒,见紧张焦虑、太息、眠差;脾虚加上忧虑过度伤及脾胃故见倦怠、食后腹胀。

因此,基于赵女士的复杂病情,治以补气活血为主,兼以化瘀通经,疏肝健脾补肾之法,需要注意的是,早期不可过用补益之品,而是更应重视通经活血之法,应缓图其功。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化裁:

黄芪、红花、川芎、桃仁、当归、五味子、石菖蒲、牡丹皮。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保持饮食清淡,调畅情绪。

二诊时,赵女士自述耳鸣稍减轻,精神较好,睡眠改善,情绪稍好转,腹胀未见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舌象见舌暗、苔白。上方去桃仁、红花,加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肝理气、炒栀子泻火除烦、牡蛎、酸枣仁重镇宁心安神、淫羊藿扶正补益,继续服7剂。

三诊:患者精神转佳,耳鸣症状进一步改善,睡眠、情绪较前明显好转,食后腹胀亦明显减轻。调整组方继续服7剂,后随访知患者耳鸣等症状基本消失。

正如祖国医学所讲,脏窍为一个整体,脏腑功能失调亦表现于耳鼻咽喉诸窍,诸窍局部表现可反映整体的病变,也可影响整体。临床上,常可见出现耳鸣的患者多伴发如失眠、腹胀等其他症状表现,因此,要想摆脱耳鸣困扰,应重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整体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具体病情选方用药,针对性调理。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