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行长”的发型(1)
有个朋友,姓刘,在银行工作。
是个光头。
县城里的人,有一点很像农村人,爱揭短。
当面也好,背后也罢,都喊他绰号,他的绰号五花八门,但都没离开光头,刘光头,光头刘,光头强……
久而久之,他也接纳了。
出门时,大家总对着他喊:发型帅的先走。
人家哪有什么发型?
我对他还是蛮尊重的,当面基本都喊他刘行长,行长是尊称,在我们这里,只要您在银行工作,酒桌上,大家都会称您为行长。
背后,我也喊他光头刘。
我曾经问过他,您多大开始脱发的?当时是什么心情?什么时候彻底接纳了光头?
他说,31岁开始脱,脱的特别快,33岁就脱光了,这期间也跑了不少地方治疗,去北京,去上海,偏方也抹了不少,没管用,那几年特别的自卑,出门总是戴帽子,谁一调侃光头还容易翻脸,到40岁左右,彻底接纳了,觉得没头发怎么了?谁爱说就说去。
内心强大了。
有次,他拿儿子的高三毕业照给我们看,让大家猜哪是他儿子?我一下就猜中了。他问,你怎么猜中的?我说,长的像你。
其实,我是通过脱发猜中的,他儿子高三时发际线已经很高了,大概率三十岁左右也会开始秃,秃是具有遗传性的。
刘行长为什么敢留光头?
因为,他官不够大。
若是他级别足够高,形象足够重要,那么,他大概率会换个发型?什么发型?把一侧的头发留起来,哪怕只有一小撮也不要紧,留的老长老长,然后铺在头皮上。
北方作家普遍是这个发型,如莫言、贾平凹……有次,莫言出海,海风不懂事,把盘好的发型给吹散了,很是尴尬。
还成了抖音段子。
有兴趣的,可以去抖音搜一下:莫言、出海。
作家、高官,他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光头?光头,成何体统?!
有次,我去作家家里签书,恰好省电视台来找作家做节目,作家儿子谈到了父亲的一些囧事,其中就有当年四处求医治脱发被人骗的经历,作家为此专门提出,这段不能播。
莫言,大概率也治过。
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坦然接受了,还写了这么一段自我调侃:我曾经在英国莎士比亚旧居前发誓要成为一个剧作家,那么,首先在头发上,在秃顶这方面向莎士比亚靠拢。
这就如同徐峥的那句,我秃了,也变强了。
自我调侃,自我安慰!
其实,我也快了……
2009年,我结婚,去做头发,理发师说我头发比较少,也就是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当时也没在意,毕竟照镜子也看不出啥来。
我若是当时有今天的医学知识储备。
大概率不会秃到今天的地步。
今天秃到什么地步了?
稀疏,能看到头皮,好在我是自来卷,猛的看不出来,仔细看还是能看出来的。
第一次略有焦虑是2013年,在珠峰大本营,我们躺石头上晒太阳,有队友坐我后面,他说,董老师,你快秃顶了。
我问,真的吗?他说,应该用不了几年。
我在意归在意,也没去具体的治疗,我觉得与我工作有关,起早贪黑,常年熬夜,都说程序员工作压力大,哪有我们写手压力大?你看报社的责编,上任前头发浓密,干两年,秃了。
我真正开始重视脱发是2016年。
我跟朋友一起去云南,在服务区,她突然问我:你头发咋快掉光了?我特意跑到洗手间的镜子前照了照,果然。
那不行,我要注意形象了,我不介意自己成莫言的形象,弄一撮盘头上,主要是我太年轻了,不到40岁,人家莫言什么年纪了。
不行,我要治。
先是挽救式哄自己,去烫发,一蓬松,像个爆炸头,瞬间忘记自己快秃了,后来又想留长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从来没留过长发貌似是个遗憾,应该在临秃之前潇洒一把,而且留长发可以朝后扎,看不出脱发的痕迹。
我开始计划留发。这期间,出版社要送我师姐去复旦大学当交流生,心理学专业的,跟随名家,出版社特意喊我也去。
为什么要喊着我?我是牵线人。
名家还带了另外一个交流生,张德芬。
张德芬的名言是那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