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性眩晕的治疗
(1)痰浊上犯
治法:健脾化痰,熄风开窍。
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山萸肉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12克
,淡竹茹9克,菖蒲9克。
加减:眩晕甚,呕吐频作,加旋复花、代赭石、胆南星;脘闷纳呆加蔻仁、砂仁;耳鸣不休加五味子、仙鹤
草、响铃草、磁石;痰多加杏仁、冬瓜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523例,其中临床痊愈1160例,有效327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97.6%。
常用成方: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
(2)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熄风。
处方:钩藤15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菊花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白芍9克,女贞子12克,桑寄生
15克,生地20克。
加减:口苦咽干加龙胆草、丹皮;动则眩晕加剧者重用石决明,加羚羊角、牡蛎;夜寐欠佳加枣仁、夜交藤。
用法:钩藤后下,于药煎好前5分钟加人即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421例,临床治愈321例,有效9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天麻钩藤饮、美氏汤。
(3)气血不足
治法:益气养血逼窍。
处方:熟地12克,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9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芩12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炙
甘草6克。
加减:失眠健忘加枣仁、远志;食人腹胀,呕吐清水,完谷不化,加干姜、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66例,临床痊愈13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8%。
常用成方: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4)肾虚精亏
治法:益肾养髓。
处方:淮山药15克,熟地10克,茯苓12克,杞子10克,紫河车10克,龟版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柏
9克,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
加减:眩晕发作较甚者加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遗精频者选加芡实、桑螵蛸、覆盆子、连须;四肢不
温,小便清长,加附片、鹿角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179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3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2%。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杞菊地黄丸、真武汤。
(5)瘀血内阻
治法:活血通络开窍。
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红花6克,鸡血藤15克,菖蒲9克,地龙10克,葛根10克,山楂15克,
淮山药15克。
加减:失眠多梦加珍珠母、茯神、生龙齿;身倦乏力,少气自汗加黄芪;畏寒肢冷加附子、桂枝;骨蒸潮热
加黄柏、知母、丹皮、地骨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84例,临床痊愈54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9%。
常用成方:通窍活血汤。 (1)晕得宁汤
组成:白术12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泽泻10克,沉曲10克,茯苓10克,女贞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取上药按中药片剂的制备工艺,压制成22片,每次5~7片,每日3次,口服,6日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330例,临床痊愈142例,有效18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9%。
(2)眩晕丸
组成:当归、五味手、淮山药、酸枣仁、龙眼肉备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筛,蜜制为丸,每丸重5克,日服3次,每次2丸,温水送下。
疗效:上方共治100例,临床痊愈21例,有效7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3)眩晕汤
组成:苍术10~25克,厚朴12克,姜半夏12克,泽泻15~4o克,柴胡3~9克,白术10~25克,钩藤15克,菖蒲15克,甘草3克。
加减:恶心呕吐加姜竹茹、代赭石;面白心悸,失眠,眼球震颤,加当归、麦冬、白蒺藜、菊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加杞子、女贞子、桑寄生、杜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上方共治疗67例,临床痊愈4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5%。 安×七×,男,47岁。1965年3月3日初诊。患者诉1962年发现血压高(160/100毫米汞柱),头晕,恶心欲吐,口干,两目痛胀,头转动不自然,看书二、三分钟后,即头晕恶心,亦不能看戏及电影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血压,可疑早期冠心病。用过中西药治疗,但不见效果。来诊时症如上述,血压波动在130~150/100~110毫米汞柱之间,脉细弦。系精气神俱不足,肝肾并虚。方拟补精益气,安神和络化痰,佐以熄风潜阳,标本兼顾为法。
处方:煅磁石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制稀莶9克,西羌活1.2克,北细辛0.45克,甘杞子15克,制首乌5克,紫河车5克,炒当归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参3克,炙黄芪12克,旋复花5克(包煎),海蛤粉5克(包煎),南沙参12克,法半夏5克,橘络红各3克,川贝母5克(杵),夏枯草9克,云茯苓9克。15剂。
4月17日复诊:诸症皆有好转,头颈转动尚欠灵活,追溯病史,尚有肺痨史。仍守原方加益肺肾通督脉之品,原方加金毛狗脊9克,鹿角片5克,冬虫夏草3克,石决明改增至30克。服15剂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口干头晕,目痛胀均得减轻,能看书10分钟亦不发生头晕,颈部转动亦较前为自如。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积水,原发性高血压病。稍用脑则发生头晕,恶心,两目痛胀,中医称之为眩晕病。本症既非单纯风、火、痰之实证,亦非单纯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虚候,而是精气不足,肝肾并虚,肝阳痰火为患。邹老认为病情复杂,治应标本兼顾。初诊时,阴阳并补,气血两益,肝肾同滋。痰火固宜清化,然病久痰逆络痹,须兼而治之,故温清润化同用,苦降和络并施,佐以石决明、牡蛎、白蒺藜,平肝熄风潜阳。用羌活、细辛者,取其引药上下分行。二诊时又加补益肺肾,温通腰府之品,使督脉得通,故头颈转动可得自如。上方虽大,但配伍精巧,药味虽多,因其内脏机能多方面衰退,故不嫌其杂。 在近70篇文献报道中筛选出47首方剂,共治疗3691例,用药达83味,现将其中应用频度在100例以上的药物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600
20~28
茯苓、泽泻、白术、半夏。
1221
16
陈皮。
501~800
6~14
桂枝、钩藤、生姜、牡蛎、黄芪、龙骨、猪苓。
201~500
2~9
当归、石决明、神曲、苍术、枣仨、菖蒲、菊花、白芍、天麻、女贞子、丹参、黄芩、五味子、蜈蚣、地
龙、柴胡、代赭石、琥珀、竹茹、葛根、白蒺藜、党参、升麻、车前草、牛膝、仙鹤草。
101~200
1~4
桃仁、赤芍、旋复花、防己、防风、谷精草、川芎、柏子仁、忍冬藤、薏苡仁、胆南星、淮山药、附子、
山楂、鸡血藤、瞿麦、龙眼肉、磁石、夏枯草。
从上表可知,使用频度最高的均为健脾利湿化痰药。其次为通阳利水化湿,平肝潜阳之品。再次为开窍降逆
熄风药物,这与临床最多见的痰浊上犯或痰湿中阻型、肝阳上亢型的辨证分型及治疗相吻合,也与本病的病
理变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用药上有一定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