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张震这样外形和演技俱佳的演员没有大红大紫是为什么?

通过参演日本导演萨布的电影《龙先生》,成为唯一一个主演电影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人演员张震,会成为又一位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吗?

在1994年葛优和夏雨分获戛纳和威尼斯影帝,2000年梁朝伟凭《花样年华》在戛纳再下一城,再到廖凡2014年攻克柏林电影节,中国男演员集齐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之后,中国电影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下一个中国国际影帝在哪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国际影帝背后,是中国电影的整体命运,每一次影帝桂冠的摘取,看似是演员个人的努力与造化,但却都隐含着国产电影的脉动。由此,探问中国新一代男演员离欧洲三大节影帝还有多远,其实也是在追问中国电影的未来:下一代中国男演员中,谁能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

欧洲三大节影帝背后:华人影帝的命运与中国电影的年轮

四位华人欧洲三大节影帝的崛起背后,是中国电影的历史年轮。

1994年,正是第五代导演在中国影坛崛起、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张艺谋导演、葛优主演的《活着》,姜文导演、夏雨主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正是这个阶段电影人创作才华集中涌现的作品。最终这两部电影分别为葛优和夏雨带来了第47届戛纳电影节影帝和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

而就在葛优获奖的前一年,第五代导演的另一位领军人物陈凯歌拍摄的《霸王别姬》摘得了戛纳的最高荣誉奖金棕榈大奖,而此前呼声最高的张国荣在最佳男主角中以一票之差输给了当年的影帝大卫·休里斯,事后有媒体指出,因为张国荣演得程堞衣太出神入话,以至于评委中有人将张国荣投成了最佳女主角,造成票数分流。

葛优得了戛纳影帝后,张国荣专门在香港请曾在《霸王别姬》中和他对戏的葛优吃饭祝贺,还说自己原本想第一个得这个奖。

进入新世纪,华语电影日益商业化,但依然不断有竞逐国际影坛的佳作涌现,2000年,此前曾多次冲击欧洲三大电影节并屡有斩获的王家卫导演,终于以集大成之作《花样年华》冲击戛纳,最终影片主演梁朝伟凭借在影片中深沉儒雅而富有东方神韵的演出,夺下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影帝。

但2000年的香港影坛,港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除了王家卫等少数导演拍出的佳作,港片已经越来越缺乏竞逐国际影坛的实力,《花样年华》也成为新世纪之后最后一部夺下国际重要奖项的港片,华语电影的重点,日益转移到内地市场。

随着内地影市的不断发展,一批既追求电影艺术性,又试图以商业类型片包装在市场上有所突破的文艺片开始涌现,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成为其中较为成功的代表,最终这匹2014年柏林电影节上的黑马,将影片主演廖凡推上了柏林影帝的宝座。

至此,从1988年张艺谋凭借《老井》中的演出夺得第二届东京电影节影帝,从而成为第一位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帝之后,中国男演员终于完成了代表世界电影最高艺术水准的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影帝大满贯。

亚洲电影的国际影帝文化关:后继乏力的日本与缺席的韩国

与中国相比,老牌亚洲电影大国日本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韩国在欧洲三大节却显得相对寂寥。

日本电影在三桥敏郎分别于1961年和1965年凭电影大师黑泽明导演的《用心棒》、《红胡子》两度摘得威尼斯影帝,2004年柳乐优弥以《无人知晓》夺下戛纳影帝后,再也未能夺得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影帝奖杯。

反倒是1963年的左幸子《日本昆虫记》《她与他》、1974年田中绢代《望乡》、2010年寺岛忍《芋虫》、2014年黑木华《小小的家》多次夺下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而韩国电影除了全度妍在2007年凭借李沧东导演的《密阳》夺下戛纳影后之外,从未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夺下其他的影帝影后奖项。

为何日韩电影已经连续十多年缺席欧洲三大节影帝?进一步思考,日韩电影为什么缺乏足够的国际电影节竞争力?

在日本导演山下敦弘和演员山田孝之合作的深夜剧《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中,曾经以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了东京艺术大学对此展开过深刻反思,剧集借采访者之口对日本电影做出总结,“日本电影日益陷入本土化的窠臼,在国际电影节竞争中缺乏文化的独特性,因此很容易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上述日本电影的文化症结显然也可以用来解释日本电影人难以夺取三大节影帝的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日韩电影的艺术创作力并未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同步成长。日本电影近年来陷入了漫画化迷途,即主要本土卖座电影全部是漫画电影或者漫画真人改编电影,而出现在国际影展上的始终是导演是枝裕和等老面孔。

而韩国电影尽管近年来商业电影佳作不断、市场不断成长,但能够冲击国际影展的依然是金基德、朴赞郁这些老牌导演。随着新一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人后继乏力,日韩电影在李沧东导演的《诗》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上摘得最佳编剧奖之后,在三大电影节已经多年未能摘得任何一项重要奖项。

可以为之做出注脚的是,日本影坛戛纳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柳乐优弥,却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日本著名娱乐网站“日刊CYZO”曾报道,尽管本人非常努力,但近年柳乐优弥的工作量不断减少,酬劳也已经跌至一部5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1万元)。这些日本新一代有潜力演员的才华被虚掷,本身就映照出日本电影产业的问题。

中国新一代男演员离欧洲三大节影帝还有多远:文化困境、演技难题和产业歧途

国内影评人认为,尽管华人男演员在三大电影节的影帝竞争中成绩相对占优,但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的接班人危机,新一代具有国际影响力力的男演员并不多。

新冲击柏林影帝的张震已经41岁了,华人欧洲三大节影帝中最年轻的夏雨也已经41岁,中国电影具有国际级演技的新生力量的缺乏,显然正在成为中国电影长远发展的隐患。

为什么新一代男演员离欧洲三大节影帝越来越远?国内影评人认为,新一代男演员演技整体缺乏磨砺,而随着国内影视产业进入IP时代,在国内“演替”流行的行业现状下,新一代国际影帝成长就更为艰难。

还有影评人认为,没有一个国际影帝是一夜炼成的,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华人影帝中,葛优在夺奖3年前已经出演了《编辑部的故事》并展示出极其成熟的演技。

梁朝伟在扬名戛纳之前,已经凭借《阿飞正传》等多部影片多次夺下华语电影重要奖项。而廖凡在夺奖之前,早已是内地影坛公认的演技派。

但是如今占据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市场主流的,依然是IP电影、IP剧集,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新一代演员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演技锤炼,凭什么去争夺国际影帝?

另一个阻碍新一代男演员的国际影帝之路的,则是文化难题。有影评人认为,真正有实力夺得国际影坛重要表演奖项的表演,都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超越性,例如葛优在《活着》、张国荣在《霸王别姬》、梁朝伟在《花样年华》中的表演,无论任何一个国度的人,都能被他们饰演的角色所打动,因为这些伟大的表演所呈现的角色丰富性,都已经突破了国界、国别的限制,演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

但这种具有文化突破性的表演,依靠的是多年表演功力的累积和优秀影片的凸显,而在当下日益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中,还有多少演员愿意沉下心来,完成演技的修炼呢?

在张国荣离戛纳影帝只有咫尺之遥的《霸王别姬》中,葛优饰演的是京剧戏痴袁四爷,电影中的一幕令观众印象深刻,他一遍遍在脸上抹上油彩又抹掉,最后对着镜中的面具耐人寻味地一笑,显然已经进入了人戏不分的境界。

许多国内影评人和观众认为,这一刻葛优的演技,已经抵达了个人演技的巅峰,对于一年后的戛纳影帝,他已经准备好了,他只是需要一部电影,去把自己的演技发挥到淋漓尽致。可是对于浮躁市场环境下的中国新一代男演员来说,很多人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当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流量时代,行业急于抓住最有商业价值的年轻观众,大量制造和使用新一代观众喜欢的流量明星,令鲜肉演员持续霸屏。但新一代鲜肉演员的面瘫卖萌式演出却并不能令所有观众都买账,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节档中,由吴亦凡、林更新等人气鲜肉明星挑大梁演出的魔幻喜剧《西游伏妖篇》中,演员演技成为遭受观众吐槽的重灾区。

许多影评人认为,鲜肉明星以人气为影片带来了粉丝市场,但也赶走了许多路人观众,对于电影品质来说更未必是件好事。而在整个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大量鲜肉+IP的影片更是遭遇了从口碑到票房的全面失利。当中国电影在流量的道理上一路狂奔,却忘了等一等新一代演员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