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限制了中国古代不向东南方向扩张
看中国古代史都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疆域扩张基本都出现在北方,而在东南亚却很少。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远远比南方的丛林民族更加难以对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疆域扩张都偏向北方呢?
一,为什么中国的疆域总是向北方扩张
我们首先得从经济上分析问题。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古国,中原王朝的扩张一般都只是占据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最早的农业区是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国最早的疆域也限于这两个地区。秦朝统一后,中国的历代统一王朝都向周边扩张,但是基本都是向适合农耕的地区扩张。例如东北的辽东半岛、北方的河套平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湟水谷地,以及华南的珠江流域和红河平原。这些地区成为了古代所谓?汉地?,或者?内地?。
从民族习惯上来讲,农耕民族具有保守、安土重迁的习惯,因此不太喜欢对外扩张。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不同。草原民族的物质生产能力很差,畜牧业也十分不稳定,因此他们必须依靠掠夺来补给。因而,游牧民族的侵略性就很强。在整个古代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地区的进攻就没有停止过。
农耕民族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就会反击。但是农耕民族反击游牧民族的难度很大。游牧民族流动性太大,出兵不一定找得到他们的主力,找到了不一定打得过,打赢了也守不住。守不住就撤回,不久游牧民族又死灰复燃了。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都是先出兵占据比较适合农耕的辽东、河套、河西走廊、西域、河湟谷地,进行了屯田,驻扎军队,修建长城。这样,才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占据这些地区,就会带来疆域向北扩张了。
另外一个向北扩张就是游牧民族带来的。就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将北方的疆域纳入中国版图。例如辽、金、元、清的崛起,让中国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蒙古高原,黑龙江流域、西域和青藏高原。农耕民族征服游牧民族很难,但是游牧民族却可以较为容易地征服农耕民族。但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匮乏,他们很快就会被同化,而他们扩张的疆域也成为了中国疆域的一部分。如此,中国就成为了农耕?游牧组成的二元制国家。
二,中国古代为什么不向东南亚扩张
东南亚古代大部分地区是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因为这里气候炎热、森林密布、地形复杂。虽然这里有湄公河、红河等比较开阔的平原,但是这些在古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基本都是森林。在秦朝用50万大军开阔了珠江流域红河平原后,中原王朝就再也无法向南推进了。
东南亚的丛林民族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他们的生活物资相对充足,但是社会又发展落后,因此长期和中国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原王朝便不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向东南亚进军。朱元璋曾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难在东南亚传播。实际上,儒家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也仅限于日本、朝鲜、越南,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文化、印度文化的传播范围。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儒家文化就是最适合东亚季风气候下的农耕民族的,出了东亚这块,就和别人的生活习俗格格不入。东南亚地区古代大多数地区成为了印度文化的影响范围,原因是印度的宗教文化更有扩张力,对农耕民族、草原民族和丛林民族都适用。
那中国古代能不能通过一些特别手段向东南亚扩张呢?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必须采用海洋民族的方式。也就是当中国的人口膨胀后,社会尖锐时候,政府就鼓励人们移民海外,在无政府之地建立殖民据点,进行开荒。如此,既可以减轻内地和压力,又可以加速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不过,中国作为农耕民族,历来都担心人口流失,从未想过殖民。例如明朝郑和下西洋,遇到海外华人,都是希望让他们回国,不然就不会太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