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气虚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便秘·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便秘·气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6.3.2 方二 6.4 推拿疗法 6.5 饮食疗法 6.5.1 推荐食材 6.5.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便秘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便秘·气虚证的穴位 2 治疗便秘·气虚证的方剂 3 治疗便秘·气虚证的中成药 4 便秘·气虚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biàn mì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constipation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便秘·气虚证(constipation with qi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称气虚便秘,是指气虚,以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秘证候[2]。

4 便秘·气虚证的症状

便秘·气虚证患者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肢倦懒言,舌淡嫩,苔薄白,脉虚弱[3][4]。

5 证候分析

肺脾气虚,传导失司:气虚为肺脾功能受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虽有便意,临厕须竭立努挣,而大便并不干硬。脾肺气虚,肺卫不固,气不摄津,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3][5]

6 便秘·气虚证的治疗 6.1 治法

便秘·气虚证治宜益气润肠[3]。

便秘·气虚证治宜补气润肠[4]。

6.2 方药治疗

便秘·气虚证可用黄芪汤[备注]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治疗。本方重在益气润下。方中黄芪为补益脾、肺之要药;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若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增强补气之力;若气虚下陷, *** 坠胀,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以益气举陷,使脾肺之气得以内充,则传送有力,大便通畅。[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5]

治法:健脾益气,兼以通便。

选穴:以背俞穴、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脾俞、胃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天枢穴。

随证配穴:多汗者,加复溜。心悸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可加灸。

方义:脾俞、三阴交、胃俞、足三里健脾胃益中气,以资生化之源。关元补下焦元气,以益脾气。大肠俞、天枢以助大肠传导之力。

6.3.2 方二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通便

选穴: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方义:大肠俞乃大肠腑气转输之处,配其募穴天枢,调理气血,疏通腑气;支沟宣导三焦气机,通调腑气;上巨虚是大肠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调理腑气,恢复大肠传导功能。

随证配穴:气血虚—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推拿疗法

[6]

选穴:足三里、脾俞、胃俞、八髎、肾俞、命门、大肠俞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或左右结构:?法沿脊柱两侧从脾俞到八髎穴往返施术,时间约5分钟;用轻快的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髎穴施术,每穴约1分钟。横擦胸上部、左侧背部及骶部八髎穴,均以透热为度。按揉足三里、脾俞各1分钟,可配合捏脊3遍。横擦背部及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6.5 饮食疗法 6.5.1 推荐食材

便秘·气虚证患者建议食用黄芪、荸荠、小米、山药、大枣、胡萝卜、鸡肉、菠菜等[4]。

6.5.2 推荐食疗方

[4]

1.荸荠猪肚羹(《本草经疏》):荸荠250g,猪肚一具,黄酒、生姜各适量。荸荠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猪肚擦洗干净备用。荸荠放入猪肚中,以针线缝合。猪肚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黄酒、生姜,旺火烧沸后转为小火煮。煮至半熟时,以不锈钢针在猪肚上刺若干小孔,再继续用小火煮糜烂即成。

2.黄芪芝麻糊(《经验方》):黑芝麻60g,黄芪18g,蜂蜜60g。黑芝麻研末成糊状,调入蜂蜜,用黄芪煎出液冲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数日。

3.菠菜粥(《本草纲目》):菠菜250g,粳米50g。先煮粳米粥,将熟入菠菜,几沸即熟,任意食。

7 关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1][7])为病名[8]。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8]。又称大便难[9]。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3]。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3]。

热秘现常分为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便秘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