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疫的病症

时疫,病名。

①即疫、瘟疫。见《温疫论》。因疠气疫毒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其证憎寒壮热,口吐黄涎,甚者痓厥谵狂。治宜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参见瘟疫、疫条。

②又指夏季所患之瘟疫。《辨疫琐言》:“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疫”,是中医学对急性流行传染病的总称。“疫”字的本义指瘟役。“疫”,由“疒”与“殳”共同构成。“殳”,是“疫”字的形象表意;“殳”,是指长竿带勾取物,后演化为兵器,是击杀人的器具。《释名?释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疒部》:“疫,疠鬼也。”“疫”,即为病因之毒气,依靠有质有形之物的病毒、细菌,而致病杀人。“役”,《说文》:人“执殳巡行也”。《说文》:“疫,民皆疾也。”明确地指出“疫”是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病。

对于疾疫,最早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修身治世的《黄帝四经》中皆有记载和论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之病邪有传染性,同时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中医学术界,在清代对急性流行传染病进行了归纳分类,在“疫”字前加上“时”字,进行分类。清代崇祯十五年(1642),吴有性著《温疫论》。“时疫”,即指“疫”,瘟疫。因疫毒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有强烈传染性。《不知医必要?时疫》中指出:“此症有由感不正之气而得者,或头痛,发热,或颈肿,发颐,此在天之疫也。若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一邑。”《辨疫琐言》中还分类指出:“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近代中医学术界,一般都是依照《温疫论》而研究疫病。但是,因为中医在社会中并不具备明显的话语权,传统文化中对疫病的认识论,已经完全被西医所取代,因而人们只知西医之说,而鲜晓祖先之论。

“时”,是指天时法则。《说文》:“时,四时也”。

《黄帝四经》中指出:“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君臣易位谓之逆,贤不肖并立谓之乱,动静不时谓之逆,生杀不当谓之暴。逆则失本,乱则失职,逆则失天,暴则失人。失本则损,失职则侵,失天则饥,失人则疾。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德地气的滋养而生成、按照四时交替而守信的法则而生长,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天地无私守信而四时交替不违,人有私心贪欲而失信违时,违背天德地气规律而动。违时而乱。则气机必乱于身内,易感疫恶气之疾于一时。

“时疫”,是指人类本身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倒行逆施,不能顺应天地气机运行的法则而产生的疾病流行。故古有“天行时疫”、“气行非时”等论断。 “时疫”的分类,一般而言可以分类为:暴发型时疫,迁延型时疫,季节型时疫,地域型时疫,高毒型时疫,低毒型时疫,年龄型时疫,特异型时疫等等。在疫病中,“暴发型时疫”中囊括了西医急性流行传染性疾病的学说。各种急性流行传染性感冒,同样归属于这一类之中。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只重点讨论“暴发型时疫”,以利于举一反三,从道医学的分析中掌握各种类型时疫的病机、气机原理。运用道医学术观,兼容并畜于中医和西医的学说,完整而执两用中地认知疾病。

“时疫”中的流感,是疫病中最典型的一种流行传染病。20世纪以来,流感已经有五次造成世界性大爆发的记载,即1900年、1918年、1957年、1968年和1977年。其中,1918年的大流行中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大惨剧。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它却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也是从猪流感异变而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猖獗一时的“萨斯SARS”流行暴发,以及当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开来的“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属于“时疫”疾病中的“暴发型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