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神意魄志是什么

魂神意魄志是什么如下:

魂神意魄志是中医中的名词,其中,神指的是精神活动,包括魂、魄、意、志四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

魂神意魄志,简单地理解,神主要是指精神活动变化莫测的意义,魂主要指人的“潜意识”,魄主要指人的“冷热等感知觉”,意主要指人的思维、意念、灵感,志主要是指记忆力和意志力,它们都与脑的功能有关。

五神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难以截然区分,共同维持人体精神状态的正常。

1、神与心

中医神的意思十分广泛,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统称为神,把感受、认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归属于心,称为“心主藏神”。

这是我们感知、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心的功能已经渗透到其他“四神”之中,作为其他四神的基础与前提,在这个意思层面,心神只是统领而不代表具体。

2、魂与肝

我们常常听到“魂不守舍”“魂牵梦绕”“吓得魂飞魄散”等词语,这里的魂主要有注意力、潜意识、谋虑判断等意思,并且与睡眠有关。

3、魄与肺

一般认为,耳朵的听觉、眼睛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等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性的、较低级的感觉功能为魄。中医认为,肺主气,助心行血,主全身皮毛,气血充足,布散全身,则感觉功能正常。

4、意与脾

意有“思考、思虑、意念、灵感”的意思。中医认为脾在情志主管“思”,只有思考了才会有意念、灵感的产生。脾为消化系统的主管,后天之本,是产生气血的基础。

只有脾胃消化功能好,气血化肾就充足,脑才有足够的气血供养,思维才清楚。如果脾胃虚衰,气血生成不足,脑失营养,则“意”不灵。

5、志与肾

志,指的是记忆力及意志力。脑是一切情志活动的解剖基础,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随着脑容量的增大,变得越来越聪明。

中医认为,脑髓的充盈取决于肾精的多少。肾主藏精,肾精可以化生脑髓,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

我们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随着肾精的减少,大脑逐渐萎缩,记忆力也会逐渐下降,大不如前。所以,补益肾精、填补脑髓也是治疗脑病的重要方法。

总之,中医认为,五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人的神志活动魂神意魄志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的功能与心息息相关,但又与五脏有关。

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异常的病证,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与脑的病变,而应从五脏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