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偏方大全

有不少新手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 育儿 书买了不少,也看了不少。结果是一看就会,一用就废。为什么会这样啊?是 育儿 理论没用,还是我的理解不到位?”

首先,我想说一件事。没有一种理论或技巧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育儿 是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与其期待立竿见影的结果,不如多去感受过程中的每一点变化和成长。

鉴于以上两点,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 育儿 书《全脑教养法》,这本书既有技巧也有理论,是父母们学习“发展式教育”的经典书目。我也会从拆解理论依据、实用技巧、应用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1、整合大脑

“全脑教养”理论的核心是“全脑”两个字,通过联结左右脑,疏通上下层大脑之间的屏障,帮助孩子调动起整个大脑来思考,以达到发展式教育的目的。

神经科学研究认为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分别主持着不同的功能,左脑负责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右脑负责感受、情绪、 情感 、想象等。简单的说, 左脑擅长逻辑,左脑擅长感受。

再说上下层大脑的区别,上层大脑的功能类似左脑,属于理性分析;下层大脑则是本能的感受和情绪表达。

所以,当一个孩子处于无法自控的发怒情况,说明此时他的行为正受下层大脑的控制,上层大脑的功能处于阻滞状态。

2、整合记忆

记忆是一个人所有感受、思考、体验等的集合。记忆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有时候,我们能够察觉,有时候,难以察觉。

记忆分为两种: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能够被自己察觉到的那部分,通常比较可控;内隐记忆则不同,它对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加隐秘,也难以控制,尤其对孩子来说。

比如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段痛苦或恐惧的事情,这段记忆可能变成内隐记忆,制约着这个人以后的行为。整合记忆的理论就是帮助孩子重述这段记忆,并且通过不断回顾记忆当中的重要节点,来重新赋予这段记忆某种意义,通常会更加积极、全面和客观。

这个过程内隐记忆会变为显性记忆,记忆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将变得更加可控。

3、整合自我与他人

了解了大脑的结构、记忆的作用,接下来,作者提出了“ 第七感 ”这个概念。通过发展孩子的“第七感”来完成全脑教养。

这种能力有两个输出方向: 认识自我 以及 自我与他人 的关系。认识自我需要培养专注力,发展与他人的关系则需要共情力。

所以,一个简洁明了的公式即可概括: 第七感=洞察+同情。

接下来,我们逐个来解释一下作者提出的12条全脑教养法则。

如果孩子一直沉浸在 情感 当中,比如被悲伤控制,说明左脑部分工作受阻。父母则需要通过调动孩子左脑的功能来脱离右脑的主导地位。比如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数数、分类、排序等 游戏 上,而这些 游戏 主要依靠左脑来处理。

2、分享经历

教会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一个不错的引导左脑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分享经历的过程可以促进分析、推理、综合、判断等逻辑能力的发挥,这些都是左脑的主要工作。

当然,不仅是孩子,父母也需要经常分享自己的经历给孩子听,并在分享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

3、不动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判断孩子的异常状态,比如发脾气,是下层怒火(被情绪所控制,无意识的发怒,即受下层大脑主导),还是上层怒火(有意表现出愤怒,以实现某种目的,上层大脑有意为之)。

只有正确判断孩子目前大脑的运转状况,才好对症解决。如果是下层怒火则需要帮助孩子学会释放和转移,更多是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被下层大脑控制的时光;如果是上层大脑的有意为之,家长则需要温柔而坚定的对孩子说“不”。

4、让孩子做决定

家长总是抑制不住一颗想要代替孩子做决定的心,这种冲动源于保护欲望,但也是一种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够解决问题。如果始终不能放手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那么,孩子的上层大脑将难以得到锻炼。

所以,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自己来做选择和决定,这个过程就在锻炼他们的大脑,大脑是“越锻炼越灵光”。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多问4个问题:

5、运动身体

当大脑处于混乱状态,就让身体动起来,用运动来重获大脑的平衡。这点相信家长们已经有了不少亲身经历,一个不开心的孩子,只要让他疯跑疯玩一会儿,就什么坏事情都忘记了。

6、重述记忆

当孩子有了难过、悲痛、恐惧等负面记忆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掩盖这些记忆,而是通过帮助孩子学习重述记忆,来重新定义这些记忆对自身的价值。

孩子刚开始回忆时,可能会遇到阻碍,通常是拒绝、痛苦、中断等,父母需要保持耐心,让孩子来掌握重述记忆的节奏,主动选择播放哪段记忆,到哪里可以快进,就像拥有一台记忆的遥控器。否则,重述记忆这件事,将难以进行下去,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7、回顾重要事件

当孩子可以完成重述记忆这个步骤以后,接下来就是回顾重要事件的阶段。我们的人生由无数个重要事件组成,这些重要记忆也影响着我们将来看待事情、应对问题的方式。

我们常说“吸取教训”或者“总结经验”,这些实际上是来源于不断对重要事件的回顾。如果无法从大脑中调出这些重要记忆,并且不断处理和加工,那么,这些记忆也将无法发挥它的作用。

就比如孩子拥有了被烫伤的记忆,却很容易忘记烫伤的疼痛。因此,当遇到危险信号时,孩子需要通过不断回顾过去的记忆,来思考现在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险。

8、认识“浮云原理”

“浮云原理”即感受、情绪等 情感 不是永久的,而是如浮云一般,存在一会儿就会飘远,然后消失了。

这里重点需要帮助孩子学会 正确区分“感到”和“是” 。当孩子陷入某种情绪中时,往往区分不清楚什么是“我感觉到”,而是认为“我是”。比如,“此时我感觉到悲伤,而不是我总是悲伤的”。

当孩子丢失了一件玩具,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一样的悲伤,当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感受,理解悲伤的感受不是持久的。比如可以试着让孩子吃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享受 美食 会再让他高兴起来,重新找到快乐的感觉。

培养专注力可以让孩子理解自己,洞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家长可以常常提问:

10、分配注意力

当孩子陷入一个难题,比如始终无法画出令自己满意的图案,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分配注意力,因为他花费在绘画上的时间已经太长了,精神和体力都消耗了不少。

这个时候换一种 游戏 ,或者出门活动下,让身心都放松下来,当重新回到了“满血复活”的状态时,再来解决刚刚的问题,也许就没那么困难了。

11、亲子互动

一个人如何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最初来源于他与父母的互动。因此,正面、积极、有爱、有益的亲子互动,能够让一个人在将来与他人相处地更加自在与和谐。

因此,每天或者每周固定的亲子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仅是陪伴和玩耍,而是身体力行的榜样力量。

12、同情力

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来源于一种“共情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一个人从自我中摆脱出来,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感受、思考问题,以真诚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想法。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常常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孩子尝试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表达是孩子学习理解他人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人愿意表达,孩子始终无法了解,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

看完以上12条法则,是不是好像有点多?感觉记不住,怎么办?

这里我绘制了两个九宫格图,通过横看和纵看,这两张九宫格表,可以加深大家对“全脑教养12法则”的理解,及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脑教养法的12条方法可以从“认知-理解-行动”这个流程来进行理解,即第一行。横向看第二行,即大脑运作的流程,认识来源于全脑思考-形成记忆-记忆影响行为-生成第七感-影响未来行为。再横向看第三行,分别对应第二行的关键词,具体解释如何行动。

纵看每一行,从认识全脑到整合全脑,对应的是全脑教育法则的1-5条;从理解记忆到整合记忆,对应的是6-7条;最后通过洞察自我和共情,调动第七感的能力,对应的是8-12条。

12条法则实际也是遵循大脑认知规律的产物,由认识,到理解,再到行动,逐步深入和实践。

理论和方法都明白了,那么,怎么用起来呢?我综合了12条法则以及自己的一点经验,总结了如下关键点:

对于6岁以内的孩子,教养时遵循一个大的原则:

第二步:提问:不是训诫

向孩子提问,而不是“训诫”。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是在帮助他学习整理自己的思维,整合左右脑,充分发挥全脑的作用。因此,建议父母采取3段式提问:

这三个问题分别帮助孩子确认 事实、感受和想法 。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需要调用左脑的功能,也需要用到右脑,也就达到了整合大脑的目标。

第三步:互动:双向输出

单方面的输出或输入信息,不是互动。亲子之间的沟通要想达到和谐的状态,首先需要平衡的互动关系。比如当孩子跟你讲述一个令他伤心的故事,父母的反应就很重要。

我们应当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接纳,感同身受地同情他们的遭遇,而非扮演一个训诫者,总想快点办法来解决孩子的“悲伤”问题。

除了倾听,在互动中父母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故事,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用亲身经历来传达父母的想法和感受,也是一个让孩子学习共情力的大好时机。

《全脑教养法》给人最大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大脑的规律,进而按照大脑运行规律来引导孩子思考,不断整合大脑,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作者给我们提出的12条教养法则,也是围绕“ 认识-理解-行动 ”,这条大脑认知轨迹来提出的方法。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在不断地实践当中,找到应用它们的场景,慢慢熟练和内化。就像我们常说“ 大脑越用越灵光 ”,教养法则也是“ 越用越熟练 ”。

最后,希望每位父母都能从理解孩子的起点出发,驶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