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脏经脉的相关理论
在中医基础理论之脏腑中,胰脏始终是一个缺位,在经脉之中,也是一个空白;但胰脏做为一个实体,终究有它应有的位置及归属。2007年11月,发表在《中国医疗前沿》杂志上的《论胰脏及胰脏经脉》中对胰脏经脉是这样论述的:
“胰脏的经脉循行部位:根据胰脏在体内的位置与脊柱紧密相连的关系,其经脉起始部位当在后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线,则为沿督脉向两侧旁开半寸,也就相当于已发现上千年的华佗夹脊穴位置,与体前夹任脉而行的肾经路线前后相对。
胰脏经脉之气充盈在整个脊柱之内,经气分布到各个锥体,这就形成了各个锥体间的腧穴点,从颈1椎至腰5椎,两侧共计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称暂时仍按颈1、颈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经气沿颈向巅顶部散布,向下的经气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横向的经气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多年来,人们运用各种针法或手法或拔罐或刮痧等技术,选取“华佗夹脊穴”做为奇穴治疗多种疾病,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可是,“华佗夹脊穴”上下左右几十个穴位点,在治疗疾病时,到底用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穴位点、还是全都用上了呢?大多数人没说清楚,“华佗夹脊穴”的哪个穴位点到底有什么主治作用更是少有人说,而且大多数人是说选取症状或压疼较明显的部位穴位治疗,照这样的说法,哪里是选取的“华佗夹脊穴”,纯粹是在运用“阿是穴”了。
例如:《包头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04期《穴位注射华佗夹脊穴治疗腰背痛180例》论述:“取华佗夹脊穴,腰痛取4穴,背痛取4穴,腰背痛取6穴。取穴时尽量选压痛明显部位的穴位。”
又如:《针灸临床杂志》1999年第03期《华佗夹脊穴在临床上的应用》论述:“病史:半月前因外伤至T5-8处疼痛,近日因工作劳累,渐觉痛由胸椎向前放射,逐渐加重。咳嗽、深呼吸、喷嚏疼痛加剧。查体:T5-8棘突及肋间隙有明显局部压痛及放射痛。X线片报告T5-8无异常。诊断:肋间神经痛。治疗:取T5-8夹脊穴,阳陵泉穴,”
再如:《中国针灸》2004年第S1期《提捏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感冒52例》论述:“治疗方法2.1风寒型 让病人伏卧于治疗床上,尽量放松,医者站在患者的左侧,在病人的背部涂匀滑石粉,从能部开始向上提捏至大椎穴,一般反复做十几次即可,然后用手指腹压肺俞、脆俞、肾俞(每穴点压10次),完毕后用TDP灯照风池、风府穴20分钟。”
还有如:《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第02期《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述说:“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华佗夹脊穴(第3胸椎至第5腰椎)。操作:穴位常规消毒,”
又如:《河南中医》2003年第12期《火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背痛61例》论述:“治疗方法2 .1取穴:根据病痛位置,对应取华佗夹脊4~6次。”
根据以上诸多文章所论述的取穴方法可以明显的看出,不管是什么针法或手法在选取“华佗夹脊穴”治疗时,都是在以疼痛区域取的穴,这不就是根据“以疼为俞”理论取用的 “阿是穴”吗。
五绝指针疗法在治疗糖尿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研究过程中,确定了所谓的“华佗夹脊穴”,就是中医学的经络空白——胰脏经脉,这也才是真正的“奇经八脉”的“奇经”;并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出了每个穴位点都有着独到的治疗疾病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认识,现将胰经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介绍如下:
一、胰经腧穴的命名
关于腧穴的命名,实际上就是给诸多穴位点明确一个专有的名称而已,至于为什么叫这个或那个名字说起来并不重要,但是,为什么确定了这个名称,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则的,胰经腧穴的定名主要根据以下几种规律:
1、根据该穴位的主治作用而定名;如:腰4椎为“升阳”穴,胸12椎为“和中”穴。
2、根据相邻穴位的名称属性而定名;如:胸7椎与督脉的至阳穴相平相近,定为“九天”穴。
3、根据相邻穴位所属的脏腑功能而定名;如:胸10椎与膀胱经的胆俞穴相平相近,定为“中正”穴。
二、胰经腧穴的定位
颈1椎定为闭关穴;颈2椎定为锁喉穴;颈3椎定为醒脑穴;颈4椎定为明目穴;颈5椎定为利咽穴;颈6椎定为清风穴;颈7椎定为定喘穴;胸1椎定为安阳穴;胸2椎定为气路穴;胸3椎定为相府穴;胸4椎定为热结穴;胸5椎定为神明穴;胸6椎定为作强穴;胸7椎定为九天穴;胸8椎定为津泉穴;胸9椎定为上将穴;胸10椎定为中正穴;胸11椎定为清营穴;胸12椎定为和中穴;腰1椎定为温精穴;腰2椎定为固精穴;腰3椎定为壮阳穴;腰4椎定为升阳穴;腰5椎定为髎巅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穴位名称:(颈1椎)闭关
作用:清心开窍,通利机关,疏风清热,聪耳明目。
主治:鼻塞,头痛,咽痛,目赤肿痛,颈项强痛,肩痛不举,头晕,目眩,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2、穴位名称:(颈2椎)锁喉
作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开阖关窍,润肺生津。
主治:咳痰,气喘,胸疼,鼻塞,咽干,嘶哑,喉鸣,梅核气,颈筋不舒,落枕,肩疼,肢体不遂。
3、穴位名称:(颈3椎)醒脑
作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开窍醒脑,清肺宁心。
主治:头晕头痛,耳聋耳鸣,两眼昏花,颈项强直,肩臂沉疼,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嗜睡。
4、穴位名称:(颈4椎)明目
作用:疏风通络,驱风散热,明目养神,开窍醒脑。
主治:眉棱骨疼,视物不清,迎风流泪,颈肩疼痛,后背沉紧,上肢不抬,手指麻木,活动障碍。
5、穴位名称:(颈5椎)利咽
作用:疏风清热,养阴生津,调理筋脉,滑利关节。
主治:咽喉肿痛,咽干口渴,头晕目眩,颈项僵硬,落枕,肩臂疼麻。
6、穴位名称:(颈6椎)清风
作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聪耳明目。
主治:畏寒怕冷,迎风流泪,视物模糊,口干鼻燥,头痛头晕,肩臂酸疼,肢体麻木。
7、穴位名称:(颈7椎)定喘穴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自汗盗汗,畏寒怕冷,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咳喘,胸闷气短,惊悸,肩臂疼痛。
8、穴位名称:(胸1椎)安阳
作用:宣肺解表,镇惊安神,疏调筋骨。
主治:发热,咳嗽,头痛,鼻塞,脊强,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9、穴位名称:(胸2椎)气路
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疏风清热。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0、穴位名称:(胸3椎)相府
作用:祛风退热,宁心镇痉,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气喘,毛发脱落,脊背强痛。
11、穴位名称:(胸4椎)热结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宽胸理气。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风火牙痛。
12、穴位名称:(胸5椎)神明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咳嗽,失眠,健忘,梦遗,盗汗,脊背强痛。
13、穴位名称:(胸6椎)作强
作用:清热解毒,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腰痛,骨病,脊背强痛。
14、穴位名称:(胸7椎)九天
作用:清热利湿,健脾养胰,宽胸降逆,调气补虚。
主治:胃脘痛,呃逆,嗳气,便血,咳嗽,气喘,咽干口渴,骨蒸盗汗,胸胁胀痛,背痛。
15、穴位名称:(胸8椎)津泉
作用:止痉熄风,健脾和胃,养胰生津,清热利水。
主治:腰背疼痛,多食善饥,后心沉紧,头昏脑胀,视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无力,懒言少语,胸腹燥热,咽干口渴。
16、穴位名称:(胸9椎)上将
作用:疏肝理气,止痉熄风,养血明目,健脾养胰。
主治:胁肋疼痛,黄疸,脊背痛,胃痛,视物模糊,口干舌燥。
17、穴位名称:(胸10椎)中正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主治:黄疸,呕吐,口苦,腹胀满,胁痛,潮热,腰脊强痛。
18、穴位名称:(胸11椎)清营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养胰生津,益气和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泄泻,痢疾,水肿,口苦,咽干,嘶哑。
19、穴位名称:(胸12椎)和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健脾和胃,滋阴生津。
主治:肩胛疼痛,腰脊强痛,腹痛,胸腹满闷,饮食无味,小便黄赤,便秘。
20、穴位名称:(腰1椎)温精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肠鸣,泄泻,腰腿疼痛,膝关节疼。
21、穴位名称:(腰2椎)固精
作用:强壮腰膝,固精止带,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中风偏瘫,腰腿疼痛,骨病。
22、穴位名称:(腰3椎)壮阳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消肿利水,固精止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23、穴位名称:(腰4椎)升阳
作用:壮阳补肾,调经通络,通肠利腑,渗水利湿。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痛,腿疼,关节不利,下肢痿痹,脚后跟疼。
24、穴位名称:(腰5椎)髎巅
作用:强腰补肾,温经通络,通调水道,舒筋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小便频数或不利,腰腿疼痛,下肢麻木。
附:胰俞穴和胰岛穴
穴位名称:胰俞 (补入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八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活血化淤,养胰健脾,调和肠胃。
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调,多饮多尿,消食,盗汗遗精,肢体无力,肌肉酸楚。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胰岛(补入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清热利湿,养胰生津,通利肠道,滋阴助阳。
主治:口干舌燥,多饮多尿,视物模糊,肢体消瘦,脊背沉痛,腰膝酸软,皮肤粗糙,面黄肌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说明:本文所论穴位的主治作用,是五绝指针疗法临床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适宜其它技术的有效治疗,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