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儿耳聋,应该怎么办?

如果已经确诊孩子听力不好,那么必须及早进行听力干预,我来解释下为什么听力不好的孩子说话口齿不清楚或干脆变成哑巴,总的来说在小孩子的语言的学习期内,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听到失真的言语声就发出失真的言语声---口齿不清。 通常我们所说的言语,每个字都由音节组成,音节又由音素组成,每个音素都包含频率特性。比如“啊”这个词包含较多的低频成分,“词”这个词包含较多的高频成分。

比方说高频损失稍严重,那么一句话里的某些词你听不清楚,导致整句话不理解,言语“失真”了。这就是生活中的困扰。

助听器会把你“听得较差的声音”放大一点,这样就达到了声音的“补偿”,从而帮你听到挺清楚。

为什么听得到声音却听不清楚呢?在我们不考虑听神经病变和大脑言语中枢退化/病变的情况下,从物理角度来说,言语声是由不同频率”的声音单位组成,低频声音包含较多的声波能量,能反映一个声音的“大小”,我们说的元音a o e 是不是发音比较洪亮呢,这些发音低频占了大部分;而中高频率的声音呢反映了声音的清晰度,因为我们的言语声的基本单位里的辅音往往集中在中高频比如 z c s 是不是发出的声音不那么洪亮呢?比如“花hua ”这个词,他听不到“h-u”这个发音,他认为“花花花”就变成“啊啊啊”了,“否否否”变成“偶偶偶”了,因为他听不到辅音啊。 所以综上所说,如果低频好,所以听得到一点声音,因为低频代表声音能量,大小。所以有些孩子可能低频比较好,检查出来确实是低频好高频差,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自己验证下:拍手、玩具鼓等,咦?孩子都有反应呀!实则不对!它低频比较好,这些声音他当然能听见了,或者他本身不是很严重,但你们拍手,玩具鼓发出的声音达到一定强度,他也当然能听见了,然后家长就有侥幸心理,不及时干预,再大一点说话开始不清楚了,因为话多了嘛,不标准的发音多了,觉察到有问题了,心急了,再干预,效果就打折扣了,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期---言语发展、学习的黄金期---3周岁前;高频差,辅音部分听不到,所以发音清晰度就差了 所以排除一些疾病的情况下,可以调试助听器来改善听的烦恼。而配一个合适的助听器也是重中之重。 以下是助听器的主要性能简单说明: 数字助听器的通道、频段等代表频响曲线调节的精细程度,就是普通人说的清晰度(虽然不是一个概念,你想啊,调得越精细,接近理想声音的可能性更大,是不?)。

另外,不同品牌不同价位助听器的噪音处理功能是不一样的,当然贵的能力强点啦。

还有就是言语侦测、言语频谱分析一类的功能,它们可以识别环境中言语声所在频率的信号,甄别言语声,进行突出放大,帮你听得更舒适。

再下来是防啸叫,截反馈的能力,各公司,各价位的助听器不一样的。

其他还有自动程序,电话功能,使用日志,无线蓝牙等我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