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医生看病会望闻问切,现在看来望闻问切科学吗?
古代的医生看病都会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望闻问切”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是在《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而现在看来,这种望闻问切的方法依然适用,是科学的,并且被广大从医工作者尤其是中医所使用。
望闻问切的四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开创的,他主张:“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问诊是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并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以此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这就是四诊。
在今天,望闻问切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