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湿热应该吃什么才能治愈

 中焦 湿热 是由于身体内的湿热引起了肠胃的不 健康 ,常长时间使人食欲不振等等,那我们应该吃什么治疗中焦湿热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用食物治疗中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中交湿热应该吃什么

 治疗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化湿。因为中焦湿热各种症情出现的因素,皆由湿邪所致,故化湿也就成为治疗的中心常用 方剂 如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加减。因为蒿芩清胆汤中的陈皮、半夏、茯苓,达原饮中的草果、厚朴等均为化湿之品。亦常在此类方中加入藿香、苍术、佩兰等,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此外,痰湿同源,故一般湿热之证,大多兼痰。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中焦湿热蕴蒸成湿,可以上蒸于肺,出现 咳嗽 痰多,咳吐不爽,宜用三仁汤加减,杏仁、生薏苡仁清肺止咳,半夏化痰,滑石、通草利湿,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浊。也有痰核结于颈腋不消者,可加用紫金锭以消散。甚至出现湿痰蒙蔽清窍,耳聋不聪,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或者处于半明半昧状态者,则用菖蒲郁金寿加减,以石菖蒲、广郁金、瓜蒌、浙贝母、戈制半夏等除痰开窍。

 中焦湿热临床症状

 一是湿热之邪已经人里,由卫到气的标志;

 二是由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故胃肠症状特别明显, 消化 功能受损亦较严重,如不饥纳少,肠鸣便溏,胸痞腹胀更甚,肌肉四肢脾所主,故此时身重肢困比上焦湿热阶段也更明显;

 三是病程长,病势缠绵,变化小,传变慢,其证数周数月很少变化,此即叶桂所说?在一经不移?,而俞根初更细致地描述为?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脘闷恶心,口渴或不渴,午后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或溏,色如红酱,溺黄浊而热,继则如疟疾,但寒热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肤隐隐见疹,或红或白,甚或但热不寒,热甚于夜,夜多谵语,辗转反侧,烦躁无奈,或呕或呃,天明得汗,身热虽退,而胸腹之热不除, 日日如是。速则三四候即解,缓则五七候始除?;

 四是病情表现复杂,既可寒多热少,也可壮热憎寒或寒热模糊。但是邪气终究不是从阳化热,就是从阴化寒,或者深入脏腑,而使病情发展加重,出现变局。

 中焦湿热治疗原理

 (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湿邪挟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吐,大便溏泄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一加减正气散。

 藿苏梗各6(后下)、厚朴6、杏仁10、陈皮6、茯苓皮10、大腹皮10、鸡内金10、焦三仙各10

 加减法:

 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或加淡豆豉10,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大黄粉1(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

 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沈重疼痛,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后下)、大豆卷10、厚朴6、陈皮6、木防己10、茯苓皮10、薏苡米10、通草3、大腹皮10

 加减法:

 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桑枝30。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白芷3、淡豆豉10。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鸡内金10、花槟榔10。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

 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后下)、厚朴6、陈皮6、杏仁10、茯苓皮10、滑石6、通草2

 (四)清宣湿热以透白[?/咅],淡渗利湿兼畅三焦

 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发热身痛,汗出不畅,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咅],舌苔黄腻,脉濡。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炒山栀5、前胡6、薏苡米10、竹叶3、白蔻仁3、连翘10、滑石6、通草3

 加减法:

 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生石膏6(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咅]退,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者,当以辛香宣解为主,方中可加藿佩各6、杏仁10、冬瓜皮20。

 (五)祛湿 清热 ,通络熄风

 湿热蕴蓄中焦,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而成动风。牙关紧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神识昏蒙,舌苔黄腻,脉濡。治用祛湿清热,通络熄风方法。

 大豆卷10、秦艽6、威灵仙10、炒地龙15、炒黄连5、海风藤10、丝瓜络10、木瓜10、六一散10(布包)

 加减法:

 若有暑邪不清,当加用芳香清凉药物以宣化暑湿,俟暑热清则诸证自减。

 若肝热重者,加钩藤15,或羚羊角粉0.3(冲)。

 若舌苔黄腻且厚者,加焦三仙各10、鸡内金10、香稻芽10。

 (六)苦辛温开郁燥湿,调募原行气破滞

 湿热疫疠之气侵袭人体,邪气伏于募原。憎寒发热,继则但发热而不憎寒,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胸闷脘痞,时作呕恶,苔白腻而中如积粉,脉弦数。以本法治之,以开达募原。

 淡豆豉10、炒山栀6、槟榔10、厚朴3、草果仁2、知母3、赤芍6、黄芩10、焦三仙各10。

 加减法:

 若湿邪郁阻而中有积滞,舌苔黄厚根腻者,当温燥以开郁,苦泄以通便。方中加枳实3、大黄粉0.5(冲)。

 若湿阻络脉,腰痛者,加独活3、防风6、桑枝30。

 (七)疏化升和,瘥后调理

 中焦湿热减而未清,脾胃功能不复。胸脘痞闷,知饥不食,食不甘味,精神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可用疏化升和,瘥后调理法。

 旋覆花6(包)、木香3、砂仁2、枳壳6、生白术3、焦神曲6、香稻芽10、茯苓20

 加减法:

 若胸胁痛者,加佛手片10、橘叶3、片姜黄6。

 若舌淡苔白润,脉象沈濡者,加太子蔘3~6,以观其后,视其动静,再议补正。

 病后调理,防其复发,是善后的主要方面。在湿热病后,更属重要。其调理不当而复发者,一般分三种情况:1、食复:因过食而发热又作;2、劳复:病后过于劳累,而发热又作;3、 感冒 复:病后重感新邪而发热又作。均须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八)温阳以化气,利水而消肿

 湿热病后期,由于湿遏伤阳,温化失权,心阳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气泛滥。症见心悸 头晕 ,肢冷身肿,舌胖嫩苔水滑,脉沈弱或沈迟。用温阳利水方法,仿真武汤意。

 淡附片6(先煎)、茯苓15、白术10、白芍10、生姜3、淡干姜6

 加减法:

 若阳虚中气不足者,加党蔘10、生黄芪20、炙草10。若中气过虚时,可加人蔘粉3(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