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良河—古迹—冷水泉

——王野

在我老家圆觉寺东南方约600米处,有一眼甘泉,便是冷水泉。对于冷水泉名字的由来,无实物资料记载可查,也就无从考证,反正同村的乡亲都习惯叫它冷水泉,我也从小便记下了它的名字。

冷水泉位于 后山上 (当地一生产队名称)大田高石坎下,周围灌木丛生,狗腥草(鱼腥草)、水灯草(木贼)郁郁葱葱,泉遁于其中,显得很是低调,一般人很难察觉,外人更是知之甚少。泉形如一口簸箕,前宽后窄。泉后部大块方形青石叠起,左右两边青石围合,前面自然展开,一股小碗粗细般的泉水从泉后部石缝中喷涌而出,中间形成约1.2平米、深20~40厘米的水域。此泉无论是天干雨涝,还是春夏秋冬,水量恒定,甚是神奇。过去老百姓喜欢种植水稻,泉水还可以充分灌溉它前边几亩稻田,所以它周边的位置便有了冷水田的称谓。据说此泉是当年圆觉寺僧人吃水的地方,村民也相信冷水泉沾有百年古刹的灵气。泉水甘甜可口,冬暖夏凉,随时可以用手捧起直接饮用。夏天泉水冰凉刺骨,我想,这大概是冷水泉名称的来由了之一了。但是到了冬天,泉水却反之较热,越是天冷,感觉泉水越热。甚至在霜皑皑的冬晨,泉面上还会冒着袅袅的“烟雾”,颇为壮观。

过去,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大家又很是贫穷,老百姓生病了经常用民间偏方来治疗,以至于农村有“单方治大病“一说。炎热夏季,有些村民上火后牙疼、喉咙疼等,就拿一个新鲜的鸡蛋来到冷水泉,使劲把鸡蛋摇一摇,然后打开鸡蛋轻轻倒入泉水里,鸡蛋在泉水里会慢慢凝固成鸡蛋花,用手捧起蛋花喝掉,过不了多久,病情就有可能痊愈。现在看来,这本是蛋白质遇冷凝固,蛋花有清火功能,两者完美组合巧妙败火的过程,但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大家更愿意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沾了冷水泉的灵气得以痊愈,现在看来甚是有趣。

常记得小时候,夏天天气炎热,在那个又不知道冰箱为何物的年代,冷水泉的冷水可是天然的降温佳品。傍晚,经常看到邻居陆续来冷水泉取水,只为做成一碗可口的凉面。我家也一样,对凉面都很是喜欢。爸爸负责去冷水泉挑回泉水,晚上妈妈做好面条,把刚出锅的面条捞起放在泉水里冷镇几分钟,反复过上两遍,浇上自制的蒜汁、麻油,配上青花椒、荆芥,简直是人间美味。现在每每想起,还忍不住自咽口水。

每到腊月,妇女们便开始忙着拾掇床单被褥以备过年。而在那个滴水成冰的冬季,又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于是,周边的一些村姑婆媳,便相约挑着衣服来到冷水泉,就着冒烟的泉水,拉着家常,从容的完成这艰巨的工作。有时来洗衣人的较多,还有排队等候的场面,这也算是那个年代一道特殊的风景。

由于来此洗衣人较多,有时不注意踩踏了冷水泉旁边农民的麦苗,久而久之,农民也有了些怨气。90年代末的一个冬季,为了阻止妇女来此洗衣,于是,老三用挖镢撬倒青石,把冷水泉给填上了。随之,泉水也消瘦了很多……渐渐,冷水泉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他始终留在我最深的记忆里。

前几年,闲聊中无意间听到一个外嫁的小伙伴讲起:在她小时候给牛割草时,在冷水泉旁边的石坎上发现过一块石板,上边有石刻文字,她模糊记得有大清xx。我想,这也许与圆觉寺或冷水泉的神秘”身世”有关,于是去年过年回家,我特意去了冷水泉,搜遍了冷水泉周边的石坎也不见其石板,甚是失落……

我一直有一个计划,让冷水泉会在我的努力下——“重生”!

故事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