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府举办的民间活动有哪些?
中国古代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国度,所以“迎春”活动的主题总与鼓励耕作、祈求丰收有关。据有关记载,周代时,立春日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举行迎春活动,并有祭祀太嗥、芒神的仪式。唐宋时,围绕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鞭春牛”、“打春官”等俗。春牛一般在冬至节后辰日制作,以桑木为骨架,取土塑成。牛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在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农坛奉祀,然后众人以彩鞭笞之,再赶归县府大堂。设酒果供奉之,表示劝农耕种和祈丰收之义。鞭春官则是由管农事的官吏扮演“春官”,人们争向春官掷米,以掷中者为吉利,此外有舞春牛、送春牛图等俗。明清后,民间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古代的立春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郊外踏青、并采集冬青树或竹枝、松柏,谓之“采春”。早期民间流行贴“宜春帖”之俗,后演化为贴“福、禄、寿、喜”等字,以示吉祥。
农历二月初二,又叫“花朝节”、“春龙节”、“踏青节”。相传此日为百花生日、群芳争艳、景色宜人。届时民间有赏花、种花、踏青、赏红等活动。俗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某些地方,还流行“穿龙尾”之俗,是日、闺中要停止针线活,以免伤龙目。唐宋时,二月初二亦为“迎富日”,人们相互赠送“富贵果”,地方官吏卒士民出郊宴游。二月二十四日为“驱鼠日”、流行浙江部分地区。是日,各家将荠菜杂于糯米中烧成饭,家人共食,谓“老鼠洞被堵,认为这样能减少鼠害。农历二月中,民间还有古老的春社活动,以此向社神祈求五谷丰登。此日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除了祭祀外,还要举行会饮活动,所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其真实写照。